返回

林姓源起
摘自《林姓史话》12页

一、林姓的肇始     二、多汇源大流     三、唐人论林源     四、六兰联合体
       林姓的始祖是商代末期大忠臣比干的儿子,比干之子在比干逝世后才诞生(遗腹子),由周武 王赐姓为林,取名曰坚。林坚因受周武王礼遇厚待,食采邑于博陵(今河北与山东交接部)。后来 他的子孙繁衍众多,经西河郡、济南郡、下邳郡和南安郡等迁往全国各地。
  东周时代,周平王姬宜臼的庶子姬开,取字为林,后来他的子孙以先祖的字为姓,形成了 林姓的又一来源。因其发源地在河南郡,故家族谱书中以“河南林姓”相称。
  此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
  凡此种种,综合而成今日所见的全体林姓,熔铸成蔚为壮观的林姓文化,为中华民族灿烂 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弥足珍贵的贡献,为全体炎黄子孙共同呵护和钟爱的祖国赢得了无上的 荣光。


返回

一、林姓的肇始

  话说比干的夫人妫氏得知丈夫在朝廷被杀害的消息,预料凶悍残忍的纣王不会善罢甘休, 必然派人来府第搜捕眷属,因此急忙带领婢女一起离家出走。她们先逃到朝歌(今河南淇 县朝歌镇)附近长林山中的石室隐居。当时妫氏怀有身孕,丈夫遭此劫难,她强忍悲痛, 排除万难,在石室中平安产下了男婴。
  纣王残杀了比干之后,迅即派兵包围比干府第,没有捕到比干夫人妫氏,知道风声走漏, 妫氏已逃往他处。纣王自忖妫氏乃妇道人家,又怀孕在身,想必不会走远,遂派兵在附近山 林搜捕,当时并没有搜捕到。数月之后,妫氏产下男孩。竟有兵士前来查问孩子姓名及父母 身世。妫氏在千钧一发危急关头,沉着应对。她说孩子叫林泉,他爹看护山林去了,蒙骗过 了这批士兵。士兵们赶往别处搜查,后因无功而返,照直向纣王报告。纣王听后顿生疑心, 下令官兵再次进山搜捕,若遇上这母子两人务必抓回来严加审讯。
  妫氏在石室骗过官兵追查,发了一身冷汗,预料官兵回头还会再来,旋即将孩子转移到 茂密的山林中,找到一个十分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纣王所派的官兵再次进山搜捕,已无所 获。不久,周武王率领讨伐商纣的大军到了,他们把朝歌城团团围住。纣王成了瓮中之鳖, 自焚而亡。周武王灭了商纣王朝之后遂建立西周王朝,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开始了。
  妫氏母子在高山密林的洞穴中隐居求生,经一段时日,风闻已经改朝换代了。妫氏派婢 仆下山详加查实,不久,得悉纣王已死,新即位的周武王已隆重举行了比干的葬礼,并派人寻 访自己及新生婴孩的下落。妫氏证实消息可靠之后,才带着儿子谒见周武王。这时周武王十 分欢喜,详细地询问她们在长林 山避难的情况,并问起比干的儿子。妫氏说,此男婴就是比干之后代,躲过了商纣王的 搜捕,留下了比干的血脉,实为不幸中之大幸,当初商纣官兵搜山追捕时,因情急给这 孩子称姓林,起名泉,现请大王正式赐予姓名。周武王心想,妫氏避难林中生下此儿, 以林为姓颇有意义,而其父比干坚贞不屈,乃一大忠臣,可以“坚”为孩名,纪念其父。 为此,周武王提议这孩子以“林坚”为姓名。妫氏欣然接受并再三谢恩。
  周武王考虑到林坚是忠臣之后,应封赠食邑,作为一种善报,也为臣民树立忠良之 楷模。据说林坚母子食采于博陵邑(今河北、山东一带),也有一说是食采于西河或清河。
  林坚的子孙繁衍甚众,皆以林为姓。这支宗脉俗称“西河林姓”,成了林姓之大宗。 如今海内外林姓族谱多有如此记载:“坚公一世肇宗宏远,忠义凛烈煌煌显耀古今。” 上述林姓大宗除采用“西河”为郡望以外,还有以“济南”、“下邳”、“南安”和 “晋安”等为郡望的。他们所用的堂号有:“十德”、“九牧”、“问礼”、“忠孝”、 “双阙”、“五福”和“崇礼”等。我们将在第五章第三节再作详细介绍。



返回


二、多源汇大流

  除了上面所讲的“西河林姓”之外,中华民族林姓尚有以下多种来源。
  公元前781年,姬宫涅成为西周的末代皇帝,是为周幽王。幽王乃一昏庸荒淫之君, 自得美女褒姒之后则百般宠爱,为博褒姒一笑,竟不惜“数举烽火”虚报险情,多次戏 弄诸侯,最后因失信于诸侯而误了自己的性命。
  据司马迁所著《史记·周本纪》所载,幽王因嬖爱褒姒欲废申后,并废申后所生太 子姬宜臼,而改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褒姒所生之子)为太子。此事激怒了一位强势的诸侯—— 申侯,他是申后之父。申侯联合了西夷犬戎共同讨伐幽王。幽王燃起烽火,终因幽王多次 “烽火戏诸侯”失去信用而得不到诸侯派兵救援,仓皇出逃。被犬戎追兵将其杀死在骊山 脚下。褒姒也被犬戎掳获。这时,诸侯共立姬宜臼为国君,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在一批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之下,平王迁都于洛邑(今河南 洛阳),史称东周。自此之后,周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小国的能力,进入了我国古代史 上一个大动乱与大混战的特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话说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姬开,取字为“林”。姬林由于生母不是周平王正室, 所以在皇室中地位较低。后来,他的子孙改姬姓为林姓,成了林姓又一支主要宗脉。这支宗 脉初始活跃河南郡一带,族谱上以“河南林姓”相称。
  我国汉王朝灭亡之后,又一次引发“天下大乱”,小王朝更迭不断。北魏王朝于公元 386年宣布立国,初称代国,不久即改国号为魏,经过53年长期征战,它灭了北凉等小国, 至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北魏开国皇帝是道武帝拓跋硅,乃鲜卑族人。他以拓跋为姓, 迥异于汉族。鲜卑族还有其他几十个姓氏,例如:丘林、丘穆陵、步六孤、侯莫陈、胡口 古引等。公元471年至499年,孝文帝当了北魏皇帝。他亲政后大力整饬吏治,全面改革鲜 卑族旧有的习俗,例如: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以汉语代替鲜卑族语言,以汉族的姓氏 代替鲜卑族原有的姓氏,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孝文帝本人也改拓跋姓为元姓,名宏。 元宏还把国都迁到洛阳,使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三者统一起来,也便于同各族 人民联系。孝文帝元宏曾经下令把鲜卑族“丘林”一姓改为“林”和“丘”这两个汉族人 的姓。自此之后,又有一部分鲜卑族人取林为姓了。
  我国台湾岛阿里山山麓及东部山区居住着一个土著民族,现通称为高山族。其实他们 是我国古“百越族”的一部分。 高山族多居于台湾,但也有一部分散居于祖国大陆。福建省华安县有高山族人口119人, 共计35户(以2000年3月份统计数为根据),成为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居住最集中而且人数 最多的县份。这些高山族同胞也有取“林”为姓的。例如:现福建省人大代表、华安县良村 乡大燕村农民林秀兰,还有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的林秀珠,现已是福建省漳州市民政局的 干部。2000年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兼全国台联主席张克辉特地到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看望 这些高山族同胞,表达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之情。
  据史书记载,唐代福建的建州一带居住着一些以蛇为图腾的少数民族。信奉动物图腾是 古代先民十分普遍的习俗,例如,汉族等习惯以“龙”为图腾,而闽地古越民族则认为蛇是 “小龙”,故以蛇为崇拜对象。少数民族羌人就因,“蛇居于林”的理念而选择“林”为姓。 据史书所载,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发生的著名的“淝水之战”,氐族首领苻坚遭到 惨败。北方其他部族乃纷起而自立,各据一方。羌族首领姚苌占据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立国,史称“后秦”。姚苌之皇后蛇氏,其兄为南安太守蛇越,其弟为散骑常侍蛇杨奇, 其族人还有建义将军蛇立,临晋太守蛇平。蛇氏传至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一741年)遂改蛇 姓为林姓和其他五姓,故唐代建州(今福建省建瓯一带)有羌人姓林。由于他们与林姓的汉族 人民融合一起,以后的史书就没有见到记载蛇氏的史事了。
  据福建林姓族谱,在唐代还有一支辜姓族裔由江西迁入福建晋江。他们到晋江之后, 由辜姓改成林姓,汇人了林姓的洪流之中。
  此外,林姓还有其他许多的来源和出处。例如有男方本非林姓,因被招婿,到林姓女方 家落户,其后裔子孙以林为姓者;有因逃难避祸改姓为林的;有别姓人家子弟“过继”或 “受认养”到林家,本人及子孙遂以林为姓者;有外国人来华居住,人乡随俗,自愿改名换 姓变成姓林的。也有外国人,其远祖是姓 林的中国人,为了追本溯源,子孙一直冠以林姓的。如泰国林 氏宗亲总会荣誉会长、泰国大企业家和慈善事业家林德发,先 祖由广东澄海迁入泰国开基;日本江户时代的唐通事林仁兵 卫,其父林太卿于1609年徙居日本,娶日本筱原氏之女为妻, 并加入日本籍,后裔仍称林氏。凡此种种,书未尽言,实难以点 滴不漏。
  如上所述,林姓虽以“比干后裔”为大宗,但也随着社会的 发展,包容着各种来源的林姓。正如同大江大河,其上游水源 来自各条派系,甚至还吸纳淙淙小流或山涧微泉,但是各种水 源一旦汇人江河,便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奔向前方,一齐 掀起美丽闪亮的浪花。林姓恰如一江春水,有它的源头活水, 又在行进过程汇纳百川。惟其如此,它更能够显扬勃勃生机, 更加富有凝聚力,也更好地为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而 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华夏史册上焕发耀眼的光辉。


返回


三、唐人论林源

  唐宋以来的林姓诸多谱牒,往往在卷内或提起或转载唐代一些学者对林姓起源的论述, 例如:唐代史馆修撰朝议郎行太常博士林宝的《元和姓纂》、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林蕴的 《林氏源流序》、中书令左仆射温彦博的《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等。
  林宝当时在宫中可以阅览唐朝廷全部姓氏有关档案、谱牒和史料,又长期研著“姓氏 之学”。林蕴在唐代德宗贞元四年(公元630年)考中进士,尔后步步高升,官位显赫,且精 通文史,深明林姓的源流。温彦博在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被突厥颉利可汗囚于阴山, 至唐太宗李世民即皇位后回归唐朝,为太宗所重用,官至宰相。在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他所 作的《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历来为多数林姓族谱所看重,置于卷首,多所引用,今谨 录于下:“林氏之先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黄帝乃有熊国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母曰 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帝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 于有熊氏,纳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有二。一曰云相。云相生玄嚣。玄嚣生娇极。 娇极生帝喾,为高辛氏,娶有娥氏女,名简狄,从祀于高谋,浴于玄丘之水,见玄鸟生 卵,取而吞之,遂孕而生契。及长,贤而舜用之,荐于尧为司徒,佐禹治水,教民有功, 乃封国于商,赐姓子氏。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冥。 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丁。报丁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 生天乙。谥曰成汤,伐夏得天位,为殷国。传太丁、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 仲丁、外壬、河旋转式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 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乙生帝辛,为商纣,暴虐无道, 杀害生民。比干乃纣叔父,帝乙庶弟也,有贤德,佐纣为孤卿。见纣无道,微子去,箕子囚, 累谏不听,乃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谏而不从且死,忠之至也。’ 乃面而进谏,不去者三日。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善行仁义,所以自恃也。’ 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遂杀比干,刳视其心,焚其面。下令曰: ‘宗少师说妖言惑众,故诛之。’又剖比干次妃胎而视之。时正妃夫人妫氏甫孕三月, 恐祸及,将侍婢四人奔于牧野,避纣之难,逃于长林石室之中。生男名泉,字长思。至周 武王伐纣,夫人乃将男儿归周朝。武王以其居长林而长,遂因林而命氏,赐姓为林,改名 为坚。以其为殷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之难,以不绝其嗣,其智足以任政。拜坚 为大夫,食邑博陵,受封爵焉。夫人之受姓各有所因,或因生而得姓,或因功而命氏。 有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是其义也。如黄帝生于姬水,故姓姬。尧生于伊耆,故姓伊耆。 舜诞于姚墟,故姓姚。此因生而得姓也。因官而得姓,若司徒、司马之类是也。官族者若孟孙、 叔孙之徒,食邑而姓。取地而姓者,各因其封,若蔡、管、宋、楚、齐、魏、韩、梁是也。 故受姓氏者各有所因。林之受姓者实自坚始。坚之后居博陵,子孙遂生阀阅,历周、秦及汉, 玉钮金绳,枝叶繁兴,荣荫当业。战国以来,遇始皇焚书坑儒,谱牒散落。后汉之末, 董卓迁都长安,坟籍失去。卓言:‘林氏门宗强于河北。’汉主受卓谮,而加迫害。 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时流窜,昭穆失序。降于三国鼎立,生民惟习武功,莫知文艺。 爰自晋室失驭,五马浮江,戎狄乱于北土,衣冠避于南地。因以枝分叶散,前后记牒多所 阙漏。自非建盛节立奇功可以著美一时、垂名千载,鲜有不坠者矣。以故,大族帝王之裔, 世家诸侯之胤,忠臣孝子,文德武功,各擅兰芳,俱传桂馥。司马迁之《史记》,传述殊名, 见篇目之繁,群臣异式,莫不世序相承,昭穆不紊。及观受姓得封之因,原委可究,桑梓卜 居,丘陵兆域。适时迁而南渡,世乱而北移,受爵而西分,因居而东徙。虽复三江殊流, 会出岷山,九河暂分,终归沧海。缀集条贯,举宏纲目。派系虽别于九州,星罗实同于五纬。 上自博陵受封,下及贵贱无殊。具题缄封,名曰宗谱。惟天命代奇绩,旧在茂陵之书。 冠世高勋,先纪丘明之史。各随事实,欲其信传,庶几来代哲人,尚有所考云。”
  唐代过后还有宋仁宗皇帝亲作《赐侍御史林悦诗》、宋金紫光禄大夫林英所作《林氏 族谱序》等。宋之后又有明代河南卫辉府同知裴骞所作《重修太师殷比干祠墓碑记》、 翰林院侍讲林志所作《晋安林氏世谱校正序》等文,记述之事多源自唐代《林氏正宗源流 族谱序》等文,是故可知唐人论说林姓源起之重要,它几乎成为后世研究林姓源起的基础 资料,弥足珍贵。





返回


四、六兰联合体

  在我国不少地方和国外—些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历来都有林、萧、钟、沈、 叶、尤的六姓联宗组织。这就把与林姓存在亲缘关系的其他五姓联系在—起,构成一个联 合体。下面是这张姓源联络网的示意图。

  诚如上节所述,林姓是多源的,其中最主要的来源则是两个。其一是自帝喾、契、成 汤至比干,他们原以“子”为姓,而比干之子林坚及其后裔改成以“林”为姓。其二是自 黄帝、后稷、公刘、古公、季历、文王、武王、成王至平王及其子林开,皆以“姬”为姓, 而后来姬林开的子孙改成以“林”为姓了。可见,林姓与子姓及姬姓存在源流关系。因此, 同样由子姓衍生的支脉萧姓及钟姓与林姓存在着亲缘关系;而姬姓衍生的三个支脉(即沈姓、 叶姓和尤姓)也与林姓存在亲缘关系。
  先简要介绍一下萧姓。凡萧姓的宗谱和族谱都记载着萧姓出于“子”姓。萧姓始祖名 叫大心,是周代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微子启的远祖则是商朝的开国君王成汤。西周初 年曾经出现萧国(址在今安徽萧县),但不久就被宋国所吞并。宋国始祖的孙子大心在平叛 (讨伐南宫长万)中立了战功,受封于原萧国之地。大心就在这里建立了宋国的附庸小国 (也叫萧国)。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萧国却为楚国所灭。史载大心的后裔取“萧”为姓。 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就是古代萧姓的佼佼者。南北朝时期,南朝萧道成建 齐国称帝,萧衍建梁国称帝,成为萧姓的—大盛事,颇引人注目。
  钟姓也同样是由“子”姓派生出来的。在周代,宋桓公的曾孙,姓子名伯宗, 他到晋国当官去了,初时颇受晋国人器重,被尊为“晋国之贤”,但后来中了诡计为 邰氏所害。伯宗之子州黎为避难逃往楚国,选择僻静之地隐居下来。此地叫钟离,即现 今安徽省凤阳市。州黎的子孙就以钟离或者钟为姓了。春秋时代楚国人钟子期精通音律, 偶然遇上琴艺高超的晋国上大夫俞伯牙,两人遂成知遇之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万分悲痛, “断弦摔琴谢知音”,由此演绎了传颂千古的“高山流水’’的音乐人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的国君叫芈(mi,米)旅。他在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即王位,史称 楚庄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指挥军士把当时强国晋国打败了,迫使郑国和宋国等归 附于楚。楚国一跃而起成为新的霸主。楚庄王是以“芈”为姓的名人之一。芈姓的远祖 是姬姓祝融。传说祝融是火神,以火施化,神通广大。他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帝喾 称帝时代担任“火正”之官。祝融的儿子叫陆终,而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受赐姓为“芈”, 成了芈姓始祖。芈始传至芈旅,可谓鼎盛。他的曾孙叫尹戍,官至司马,受封于沈鹿 (今河南汝南与安徽阜阳—带),遂以“沈”为姓。他的儿子沈诸梁是春秋末期楚国的大夫, 因封地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并取得公爵之位,时人称为“叶公”。叶公的子孙遂以叶为姓, 从此华夏民族增加了一个姓氏。
  叶公及其父在历史—亡以“忠君报国”而闻名朝野。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国 发兵进攻楚国。沈尹戍奉楚昭王之命率兵与吴国军队打仗。在作战中,沈尹戍遭到失败, 深感愧疚,故令部将句卑割下尹戍本人首级,带去见昭王。昭王深感尹戍之忠,故给子厚礼安葬, 并封尹戍之子诸梁为叶尹,赐叶邑予诸梁。叶公诸梁在叶邑任县尹,政绩显著。据说, 当时孔子到楚国特地拜访叶公。叶公也谦逊地向孔子讨教如何施政。孔子对叶公说,施政者 应该使“近者悦,远者来”。这就是说,当官的人务必造福于四邻,使黎民百姓得到实惠, 大家安居乐业,并使远方邦国钦敬,友朋纷纷慕名来访。后人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建有 “叶公问政处”石碑和“叶公问政门”牌坊,以资纪念。
  尤姓也是六兰联合体的成员之一。话说唐代末期,河南光州固始县有—户王姓人家, 虽是世代务农,但出了三个兄弟(王潮、王审 和王审知)十分有才气,因此名闻遐迩。唐僖 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八月,王潮率领—支队伍到福建,在泉州一带驱逐了一批贪暴的官吏, 取得了人民的拥护。当时福建观察使陈岩只得承认现实,向唐朝廷保荐王潮为泉州刺史。唐 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王潮自任主帅,命王审知为都监,出兵攻打福州。战争历一年 有余,福州城中粮食匮乏,守将范晖弃城而逃,乃为部属所杀。王潮夺取福州后,又获得周 围州府拥护,因此管辖范围扩大到“闽中五州之地”,昭宗皇帝也只好面对现实,任命王潮 为福建观察使。王潮治军于闽海,对黎民百姓秋毫无犯,深得群众拥戴。他在兴农办学等方 面也颇有政绩,后升任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其弟王审知也为唐昭宗任命为福建 观察副使。光化元年(公元898年)王潮病故,王审知继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后加 平章事,封为琅琊郡王。唐朝灭亡后,后梁太祖朱晃封王审知为闽王。
  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之后下诏书避讳“审”字以及同声字“沈”字等。为此,姓沈的 人纷纷把“沈”字的“左偏旁”去掉,并稍作变通成为“尤”字,取作自己的姓氏。如五代 的名人尤思礼、宋代名人尤台、尤时泰和尤袤,就是早期尤姓的代表。论其 祖源,出自于沈姓,而如前所述,沈姓又是由姬姓衍生而来的。
  综上可知,林姓与萧、钟、沈、叶、尤等姓有共同的祖源,号之为“六兰”, 华人社团中常见有“六兰宗亲会”等组织,在六姓的宗谱中也多有体现。
返回




摘自《林姓史话》23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