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5日《阳山科普》第十期
返回
迷信与科学精神的心理分析
迷信与科学是复杂的涉及面很宽的题目,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们目睹了一个个神功大师及其信徒疯狂、愚昧的表演,经历了“非典”造成的心理恐慌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非理性行为,科学与迷信这一主题更使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人的关注和思考。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本文试图分析一下迷信与科学精神背后的心理学因素,以期抛砖引玉。我们首先从3个小故事及其可能的寓意谈起。
故事1
2003年5月,在中国的广东、福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有一刚出生婴儿会讲话,在他的话中开出这样的药方:治非典要煮绿豆糖水、放鞭泡,结果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绿豆潮,造成绿豆价格飘升,并且有一青年因为连续不断地喝绿豆汤造成了肾衰竭,被送进医院抢救。
故事2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年~1642年)是当代科学的奠基人,他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正确性,否定托勒密的地心说。但是罗马教皇由于坚信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观点,于是当时的宗教裁判所裁定:伽里略有罪。在听完宗教法庭对自己的宣判后,伽里略不屈地说:“它(地球)仍然在转动”。
故事3
设想你生活在15世纪中后叶的葡萄牙或西班牙,你是葡萄牙的国王或航运公司的大老板,当时的人们都坚信地球是扁平的,海洋有尽头,到一定程度忽然什么都没有了。哥伦布(约1451年~1506年)来到您这里来请求支持,希望向西航行,找到一条去中国的捷径。你是否会答应他,你会怎么说?当时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鬼迷心窍,是个疯子,是拿金钱、人命开玩笑。
一、迷信产生于人类的无知和无奈
在现代人看来,我们的人类祖先是迷信的,哪里有什么兴风做浪的龙王,哪里有什么一手拿瓢(下雨)、一手拿鼓棰(打雷)的雷公,可是古人还是一本正经地修了许多龙王庙、雷公祠,来恭恭敬敬地烧香、礼拜,以祈求风调雨顺、祥和安康。
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设想一下我们远古时代的人类祖先所面临的世界: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原野莽莽,虎狼出没,他们手拿略微加工的简陋的木棒和石块以及后来的发展出来的铜器、铁器等,以此与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与机会。星空浩森,气象万千,疾病、灾难,神秘莫测。种种现象使得认识水平低下的早期人类萌发出种种奇异的猜想,使人幻想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神秘的、无法控制的力量在起着支配作用,在主宰着自身的命运。于是,人们开始把自己的生存、安宁和幸福,都寄托于这种超人超自然的力量。
因此,对于这种力量的恐惧和祈求,日益占据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空间,种种原始的自然宗教也就应运而生了。这种自然宗教,或者初期形式的迷信,在这地球上的各个有人类的角落都存在着,中国有雷公、土地、龙王、玉皇,希腊有阿波罗、雅典娜、狄俄里索斯等等。在认识不清雷电、海啸、地震、瘟疫等自然力和灾害的情况下,在受到这些自然力迫害的情况下,在受到这些自然力迫害的无奈中,人们只有通过神化他们,讨好他们,通过向他们的祈求和膜拜,来试图避免那些自己控制不了的、认识不清的灾难,而该干的、能干的事情,还要自己去干,这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深层内涵。
然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毕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入。在现代社会,人们再来看雷公、土地、龙王、阿波罗等这些威力无边的显赫形象时的心情和古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古人在战战兢兢中膜拜这些形象,祈求耕种时风调雨顺,祈求航海时的风和日丽,而现代人认识了雷电的秘密,了解海洋波涛的规律,测量了太阳的质量和寿命,因此雷公、龙王和阿波罗成了神话故事,成了人们消遣时的读物。
二、科学是迷信的天敌
著名的科学史家丹皮尔说:“科学并不是在一片广阔而有益于健康的草原上发芽成长的,而是在一片有害的丛林——巫术和迷信的丛林——中发芽成长的,这片丛林一再对知识的幼芽加以摧残,不让它成长”。
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季节变换,花开花落,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变化万千的种种现象激发起人类的好奇心和寻求其中奥秘的欲望,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万千现象的探索过程中,总会有种种的想法与假设,总会有不同角度的观察和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的理论。在这想法、假设、结论和理论中间,有的说法和理论是接近真理的,是不断发展的,如科学知识,而有的则是荒诞不经、武断刻板的(如迷信、巫术),但是它们都要争取发言权,都要去争取社会和大众的注意力,因此,科学和迷信变成了天敌,科学家甚至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布鲁诺不正是因为坚持和宣传“日心说”而被当时的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吗?他被宣布为“异端”,在被烧死时,周围还有很多人围观和叫好。
现代科学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而几乎每本科学史著作都少不了伽里略这个名字,甚至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小故事。伽里略以他自身的科学实践和无畏的勇气彰显了科学精神的两个根本特征:怀疑精神、实证精神。
1.怀疑精神
对于社会中的一般人来说,选择是相对容易的,老师告诉我们就是正确的,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的,就是自己可以接受的,这本身无可厚非,就像现代人只责备判了鲁诺死刑的罗马教延和宗教裁判所,不能责备那些烧死布鲁诺时围观、叫好的人一样,他们没有责任,他们只是接受了当时社会流行或权威的观点。但是,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则不然,他们要探索未知的世界,要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所以,在他们面前,他们要探索的领域中,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个结论,只要是科学的,都具有可改进的余地,甚至具有推翻可能。所以,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元素之一。
可以说,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每一代人,每一个献身其中的个人,以自身有限的主观认识能力,去认识外在无限客观存在的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有后人怀疑前人的发现与结论,进行深入的探索,发现前人认识上的不足、偏差,补充纠正前人的认识错误,乃至推翻前人的错误结论而前进,因此,科学本身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加接近客观真实。
2.实证精神
在科学界,科学活动必须处于同行专家的严格监视之下,科学家要用公认的实验方法与手段验证自己的成果,要保证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性,实验在严格规定、统一控制的条件下进行,而实验的结果决不应当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科学活动为此立下了一个规矩:任何一个实验事实,至少应该被另一位研究者重复实现,否则就不予承认,重复次数愈多,愈为可靠真实。不能重复的实验无法为同行所确认。如美国物理学家韦伯为验证爱因斯但关于引力波存在的预言,从1957年起设计和安装了探测引力波讯号的天线,并于1969年宣称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引力波讯号,因而轰动一时。但许多国家继而成立的探测小组却以同样方式接收不到任何讯号,因此韦伯的实验不为科学家们所承认。 (待续)王文忠
三、信念与理性主义信仰
我们生活在客观世界中,我们周围的世界不随我们意志的转移而转移,同时,我们也生活在我们信念的世界中,周围的一切都通过我们的信念而得到反应。正像前文故事3中的葡萄牙国王或船队大老板和哥伦布,他们虽然住在同一个地方,是同一时代的人,但是由于信念的不同,生活在“扁平”地球上的国王、老板不会支持哥伦布,不会让他拿钱和船队去冒险,而哥伦布生活在圆形的地球上,他要带领船队穿越大洋,寻找“中国”。在这里,我们不是责备那些500年前持有“地球是扁平的”葡萄牙国王、银行家和船队老板,也不是想赞美哥伦布的伟大,我们想说的是信念的重要性。
信念是人生存的基础,没有了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先从具体的例子说起,我们平时吃饭、呼吸、睡觉,觉得很平常,很安全,这中间就贯穿了这样的信念:人们吃的饭菜没有毒药,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洁净的,没有传染性病毒,我们周围的人是可信的,不会在我们睡着后加害我们。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我们就不能放心地吃饭、放心地呼吸和睡觉,这种生存状态是何等的焦虑和可怕。
优秀的科学家在探索未知世界时,虽然是进了“地狱入口”,充满了怀疑精神,但是他们心中也有着坚强的信念,那就是理性主义信念,他们坚信自然界是可理解的,真理是可以逐步接近的,理性的光芒将冲破黑暗,给越来越多的地方带来光明。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在我们的一切努力中,在每一次新旧观点之间的戏剧性的冲突中,我们都认识到求理解的永恒的欲望,以及对于我们世界的和谐的坚定信念,都随着求理解的障碍的增长而不断地加强。”
科学的理性主义坚信,这个世界虽然充满了未知、问题和危机,但是,随着人类一代一代的不懈努力,原来未知的东西会变成已知,原来的问题会得到解决,而原来的危机会变成机会,而其条件则是人类和个人的不懈努力。
在生活中,总是有未知的危险的事情,昨天是世界的核危机,是癌症,是艾滋病,今天是SARS,明天肯定还会有其他内容。一个成熟的人在未知的灾难出现时,肯定会重视它,研究它,小心应对它。但是,他们相信,随着自己和人类的努力,这个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同时,在问题认识不清,本质没有抓住的时候,持有这种科学信念的人也不会让问题无限制地影响自己生活。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很多危难的期限也难以知晓,关键的是我们应该活在今天,活在此时此刻此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最有价值的生命活法去度过生命的每一天,坦然地迎接一个又一个今天的早晨。
(全文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