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5日《阳山科普》第十期                             返回


用松树头栽培茯苓技术

  茯苓别名收松茯苓。属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茯苓以其大型菌核入药,有利尿健脾、安神等作用。过去多用松树断木栽培,这样不仅消耗了大量木材,还限制了茯苓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来,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试验,改用松树头菌种栽培,取得了成功。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推广利用砍伐后的松树头栽培植茯苓变废为宝。每个小树头可收获茯苓5—10公斤,大树头可收获茯苓30公斤左右。全镇每年收获茯苓总产就达18万多公斤。所以,它不但能节省大量松材,而且能稳产高产,是投资少、收效大,发展茯苓生产的最佳途径。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场地选择。场地选择的好坏,对消灭白蚁和茯苓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茯苓为好气性真菌,喜通风向阳的坡地,故场地应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尤以背风向阳的南坡地为宜。土质以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含沙多的生荒土、黄沙土为好。场地选好后,将树枝、杂草、头根、草皮和表土全部清除,并每亩撒下六六六粉4—5公斤,以预防白蚁。然后进行深挖松土,其深度约40—60厘米。翻土可在头年冬季进行,让土壤充分风化。
  二、挖蔸备料。茯苓多以松树共生,因此种茯苓要先备好杉树头料。入春以后,由于松树头含水分少,蓄养分足,故应及时把它挖下来。然后根据树头大小削去部分树皮,一般每条宽约3—5厘米,而削皮部分与留皮部分宽度基本相等。可削成四方、六方、八方不等。削皮深度以削至木质部为宜,并注意将松树头上夹杂的沙土、横根要清除掉,以利菌系生长蔓延。削皮后,应选择无积水、干燥、向太阳又通风的地方堆叠成“井”字形,待晒至无松脂分秘、敲之发出清脆响声时即可栽培用了。
  三、下窖种植。茯苓菌系生长的温度为18—35℃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菌系的生长发育。一般在立夏至芒种时,将土整平后,开窑种植。窖的深度和宽度可根据树头的大小和长度而定。每窖用松树头40—60公斤。一般中、小树头每窖放4—5个。松树头顺窑底平放,削皮部分彼此紧靠,在接种处用刀刮一层新伤口,然后将茯苓菌种直接接上。一般每窖用菌种500克左右。若菌种是用广口瓶装的,可直接用摄子取出菌种放在树头紧靠处的新伤口缝隙里,上面加盖木块,以防雨淋和触土。若菌种是长颈瓶装的,将菌种瓶呈45度放置于树头旁,以木棍作引桥,一端插入瓶内,一端紧插两树头紧靠新伤口缝隙间。然后复土12厘米。最后,窖与窖之间开好排水沟即可。
  四、田间管理。茯苓的田间管理主要做好三及时:一要及时除草,以免影响日照;二要及时培土。如遇暴雨,窖上泥土被雨水冲走,松树头外露,雨后要及时培上土,7—8月间为结茯苓期,菌核生长迅速,易使窖面龟裂甚至菌核裸露,此时也应及时培土;三要及时防治白蚁。方法可采用诱杀和药杀相结合。
  五、采挖加工。茯苓的采收要根据各地气候土质而定。一般立夏前后种植的,立冬前后右收获了;若芒种前后种植的,次年芒种前可收了;若立秋前后种植的,次年立夏后可以了。总之,如果松树头与茯苓的结合处用手指接触茯苓蒂上是软的,皮易脱落时说要收获了,若不收就会从苓蒂起慢慢烂掉。收获时,应选择晴天进行。茯苓收回后,按市场需要的规格加工,或切成平片,或切成方块,也可晒成个苓出售。




                               县科协:赵镇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