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0日《阳山科普》第四期
返回
山区池塘也可养鳜鱼
鳜鱼属于优质鱼,多在丘陵平原地带养,其实利用山区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且无污染的优势,大力推广池塘养殖鳜鱼,对优化山区池塘养殖结构,增加优质鱼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多年来养殖鳜鱼的经验,认为要取得山区池塘养殖鳜鱼的高产高效,应掌握以下技术要点。
一、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2—5亩为宜,水深1.5—2米,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池底淤泥少。土池应在放养鳜鱼前进行清整,挖出过多的淤泥,并充分曝晒池底,再于放苗前25天左右注水6—8厘米,施用75公斤/亩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进行池塘消毒。
二、鱼种放养
冬、春季放养,要求鱼种规格一致,体重50-100克鳜鱼鱼种的放养密度为600—800尾/亩。为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及有效地控制水质,可以适量混养草、鲂、鲢、鳙等鱼种。在放养鳜鱼鱼苗前1—2天,更换池水1/2,用5—7公斤/亩食盐水全池泼洒以澄清池水。鳜鱼下塘前,再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等药物浸洗消毒。
三、投喂
保持池塘内充足的、适口的饵料鱼是促使鳜鱼快速生长和降低饵料系数的重要措施。一般地,养殖1亩池塘鳜鱼应配备有3亩饵料鱼池塘,最好在2口以上。饵料鱼可选择来源广、价格低、易于繁育、易于捕捞、体无硬棘的鱼类,如鲢、鳙、鲂、白鲫等。饵料鱼的培育应采用高密度养殖,以保证饵料鱼在数量上满足养殖鳜鱼的要求,且在规格上达到同步。饵料鱼的规格前期以鳜鱼体长的50%—60%,后期以鳜鱼体长的40%—50%为宜。饵料鱼每隔7—10天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鳜鱼总重量的5%—8%。当池塘中饵料鱼的数量充足时,鳜鱼在水体底层捕食饵料鱼,水面只有零星的小水花,水声听起来较小,且间隔时间长;当池塘中饵料鱼的数量不足时,鳜鱼经常迫捕饵料鱼至水体上层,水花大,水声大且频繁;如发现鳜鱼在池边捕食饵料鱼时,说明池塘中饵料鱼的数量已严重不足,需大量补充投放饵料鱼。在池塘载鱼量许可的条件下,可适当多投放一些适口的饵料鱼,但饵料鱼应是健康无病的,且入池前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浴消毒。
四、水质调节
鳜鱼性喜清新水质,对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要求较高,其耐低氧能力差,所以,应经常保持池水清新,溶解氧充足。可以根据水质、天气变化情况等每隔3—4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10%—20%,若能长期保持池塘微流水状态则更好。当水体中溶解氧气含量低于5毫克/升时,尤其在天气闷热时,发现鳜鱼有吐出饵料鱼的现象,应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或向池塘加注新水,以防止鳜鱼因缺氧而死亡。
五、病害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应加强病害预防工作,尤其在鳜鱼进行中间暂养阶段,因鱼体规格小,抗病力差,容易发病。在放苗前,应对所有养殖池塘进行清塘消毒,对所用渔具进行消毒处理。养殖期间,每次投喂饵料时,应对饵料鱼用食盐水浸洗10分钟进行消毒处理。6—9月是鱼体发病高峰期,每月泼洒生石灰1次,水深1.3米的池塘生石灰的用量为10公斤/亩。坚持早晚巡塘,发现鱼病则及时治疗。
六、轮捕
鳜鱼为底栖鱼类,起网率低,少量捕捞时可用抛网或拉网。轮捕时,操作要小心,以避免鱼体受伤。当鳜鱼生长至体重400克左右时,即可捕捞上市,这样既可以减少池塘的存鱼量,促进小规格鱼体的生长,又可以避免鳜鱼生长过大而降低商品价值,进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刘广根
罗小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