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4日《阳山科普》第八期                             返回

关于我县开展科普工作的情况汇报
阳山县人民政府
(2006年7月26日)

  普及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县在省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教兴县、科技兴农”的战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的职责,把宣传落实《科普法》作为搞好当前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切实发挥人民政府的领导作用,为科普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近年来宣传贯彻执行《科普法》的基本情况
  自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科普法》以来,我县一直把学习、宣传和实施《科普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按照“抓经济、靠科技,抓科技、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始终把握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目标,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培养各类新型实用技术人才上,以加大投入为启动点,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广泛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引进推广等科普活动。全县科技、科普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科普工作网络基本健全,科普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力度大、范围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取得成效,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普基地建设得到加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专业协会发展较快,作用突出;大量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农民增收明显。
  二、主要做法和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近三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而且越来越快,特别是去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长速度创下近十年来的新高,实现了工农业产值调头的历史性跨越。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47亿元、7.15亿元、10.89亿元,分别增长3.9%、29.7%和16.5%。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国税收入、地税收入都突破了亿元大关。县科协、科技农业局等职能部门在科普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县科协在2001至2004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县的“文明标兵单位”;2004年5月被评为“全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县科协主席李汉华两度荣获“全省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的表彰奖励,并荣获“全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2005年,他更是获得了“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的殊荣。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全面部署科技工作
  推动科技进步,是全面贯彻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也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加速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摆在经济发展的关键位置,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科技项目专家评审小组”,从县到乡镇相应成立了“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等科技工作机构,坚持把科技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主要议事日程。一是县委、县政府在研究确立全县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将“科教兴县”贯穿于发展经济的全过程,确立了向科技要质量,以科技增效益,用科技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二是县委、县政府召开多次科技工作会议,并认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专门研究和部署科技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县人大每年坚持视察、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科技兴农情况的报告;三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各乡镇都配备一名主管科技工作的副职领导,全县形成了“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主管领导具体抓,科技部门通力合作,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为搞好我县的科技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四是狠抓重点科技项目,抓人才培训和科技投入政策的落实,科技工作始终列在县镇(乡)两级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全县抓科技、全民办科技的良好氛围。
  (二)抓好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科普意识
  积极开展《科普法》的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络等多种媒体,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大力宣传《科普法》,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经济性、群众性、社会性的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宣传活动。创办了具有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务实性的《阳山科普》月刊,建立了《阳山科普》网页,完善了科普宣传长廊,并利用科普宣传长廊,举办了“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迈向信息化时代”,“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等专题图片展,以及开展计划生育、身边科学、生活小知识等科普知识宣传。据统计,近几年共举办科普宣传图片展览48期,展出图片1000多幅,观展人数达35万多人次。每年还邀请由省、市、县各类科技专家组成科技下乡宣传团,开展“科技活动月”、“科技直通车”等巡回科技下乡和科技咨询活动,发放各类科普资料4万多份,接受咨询9万多人次,组织播放科普影视片及送戏下乡约40多场次,观看群众达6万多人次。为全县营造了一个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科普意识。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根据我县气候条件独特,水质好、污染少等农业生产发展有利条件,以科技为依托,通过建立科普示范基地,试验种植优质水稻、优质水果、经济林树种、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优质稻、优质水果、阳山鸡、瘦肉型猪等,同时通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资建立温氏阳山猪场、粤普菜场、阳山鸡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群众发展种养,增加收入。在基地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不少农户都自觉地大搞种养业,使我县农业生产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去年全县种植优质水稻22万亩,蔬菜种植总面积已达32.84万亩,水果种植总面积6万多亩,生猪出栏43.06万头,家禽出栏437.8万只,分别比2002年增加4.6万亩、1.3万亩、7.3万头、88万只,粮经种植比例调整为5:5。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广大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2005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63元,比2003年增加了403元,为全县实现脱贫奔康的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通过成立私营企业协会,建立促进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措施,积极为民营企业协调和解决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县已有4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粤峰”、“粤北行”等产品和企业已初步形成区域品牌效应,民营经济已逐渐成为推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广泛开展农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科技人才培养和劳动者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科教兴县”的保证。我县先后邀请省、市科技专家到我县进行科技知识培训,重点抓好村级专职农技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以及专业户的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培养和壮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师资队伍。全县18903名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村级专职农技员80%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大部分已掌握了二至三门的实用技术。同时,每年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推动“科技兴农”活动深入开展。主要有:每年举办科级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妇女干部科技知识培训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班5-10期;农村种养技术专题培训班20多期;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0多期。据统计,每年参加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人员多达7000多人次。“新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自创办以来,共举办培训班70场次,培训核心农户4078人次,带动培训50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青年农民。开展初中后试验班培训、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等工作,每年培训绿色证书学员300-400人。通过举办各类型的培训,把科学思想、科技知识,传送到乡村、农户,普及到山区的每一个角落,既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的各类人才,又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用科学方法发展生产,达到依靠科技致富的目的。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设想
  (一)存在问题
  1、科普工作的机制和协调制度不够完善。按照《科普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但我县仍未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少数单位和乡镇还存在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一些单位对“科教兴县”和“科教兴镇”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科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制定科普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2、科普工作机构仍不够健全。一是乡镇科协没有专积工作人员,科普工作开展难。二是部分学(协)会至今仍无牌子、无办公地址、无科研活动。
  3、科普专项经费不足。按照《科普法》及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人均科普经费为0.5元,我县财政预算科普经费不足,人均只有0.25元,与上级的要求差距较大;镇(乡)及县直有关部门未将科普经费列入预算,导致难以按计划开展各项科普工作。
  4、缺少科技活动场所。一是没有建立县科技馆或科技活动中心;二是部分乡镇、部分单位还没有建立科普活动室、科普长廊及科普橱窗;三是青少年科普园地少;四是科普示范基地不够多。从而导致对科技人员的学术交流、科研推广、科技普及等活动有所制约,影响了青少年科技素质以及城乡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快速提高。
  5、科普发展对象不平衡。对青少年、在职干部的科普教育不足,开展科技知识培训较少;对工业和民营企业的科普教育、科技服务开展不足,科普辐射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6、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人员不足,办公场所和试验场地缺乏,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偏低,影响了基层科技队伍的建设,给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带来诸多困难。
  (二)今后工作设相
  今后我县科普工作的设想是围绕县委、县政府在2003年初提出的“一年实现脱贫奔康,三年实现工农业产值调头,五年翻一番,十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进一步构建和谐阳山,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积极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力争在三年内创建成省科普示范县,在五年内创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县。
  为实现创建科普示范县的目标,进一步做好创建工作,促进科技的普及、推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把我县的科普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加速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后应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落实协调制度。拟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成立创建科普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督促和检查创建科普示范县工作。健全乡镇科协组织,加大科普工作力度。
  2、确保科普专项经费的落实。按照《科普法》的规定及省市有关文件要求,把科普专项经费单独列入县级和镇级财政预算,有关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助我县科普事业,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事业。
  3、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建立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机制,根据《科学素质纲要》的目标和任务,按照“政府推进,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未成年人、农村青年、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4、建立健全科普阵地和网络。尽快建设阳山科技馆或科技活动中心,各乡镇、机关单位、企业、社会团体都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建立科普阵地,开展科普活动。形成科普网络,开设科普网站,营造科学氛围,创建科普示范县。
  5、加强科技普及工作。认真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特别是当前推广种植大西洋马铃薯,引进四洲集团“围绕工业办农业”项目工作;继续加强对青年农民的培训工作;认真做好科技项目的管理申报工作,特别是专业镇的申报工作;重点抓好各类生产、示范基地,为我县的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指导更多的民营企业申报科技民营企业。
  6、稳定和扩大科普队伍,促进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全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一是科普队伍必须坚持专群、专兼结合;二是加强科普人员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队伍;三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一支高素质科普志愿者队伍,为科普知识的传播提供服务;四是巩固扩大学(协)会队伍,使广大科技工作者都能进入学会大家庭,加强学术交流,引导促进各类新型实用技术辐射农村基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奖励科技项目和有功人员。县委、县政府应在每年“科技活动月”期间,组织对科技项目的评审和科技工作人员的评比工作,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入到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