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7日《阳山科普》第十二期                             返回

发展阳山养鸡业的探索和建议
--新兴县温氏集团养鸡业观后感


  近年来,我县的养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阳山鸡,作为地方优良品种,是广东六大名鸡之一,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成为一个市场品牌,驰名省、港、澳,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售价一直居高不下,但生产上不了规模,发展速度缓慢,以致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占有率极低,未能真正发挥出品牌优势。为了探索我县养鸡业,特别是阳山鸡发展的路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于十二月七日至八日,根据王秀明副县长的指示,由县人大常委、科协主席李汉华同志带队,组织了各乡镇农业主管领导、养鸡专业户、阳山鸡有限公司及科技和农业局、科协、扶贫办等单位负责人一行五十人,前往全国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总部所在地--新兴县参观学习专业化、规模化养鸡先进经验。
  在新兴县政府办、农业局、科协和扶贫办等部门领导的带领陪同下,我们到了温氏集团总部和嘞竹镇实地参观,全国养鸡王国果然名不虚传,只见总部建筑金碧辉煌,公路沿线两旁一座座连绵不断的青山上,简易鸡棚错落掩映于青松绿树间,鸡农们以场为家,吃住在山上,山高坡陡,自开小路,肩扛、担挑饲料上山,用水经过多级泵抽到山上,二十多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发展养鸡生产,令参观者唏嘘不已,获益匪浅,感受颇多,我们不仅仅看到了新兴人如何养鸡,更感受到那种艰苦创业,力求上进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前去参观的养鸡专业户也齐将眼界大开,信心陡增。
  据介绍,温氏集团起步于1983年的合伙养鸡,至今整整24个年头,当时是4农户集资7000元搭棚养鸡,养的非常成功,之后,为了扩大生产,筹集资金,成立了温氏养鸡公司,创造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农户陆续增多,此举得到了新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认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可以带动大批的农户发展养鸡生产,于是,新兴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养鸡业为突破口,确立养鸡为农业支柱产业,一方面从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持温氏养鸡公司成为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行政措施,定指标,量化分解,任务到人,要求每个乡镇主要领导必须抓一个点,并把工作成绩与政绩考评相联系,地方财政拿出一笔资金予以启动,同时争取到"一乡一品"等项目专项资金投入,扶持支持示范场点建设,解决养殖场用地和农户生产资金借贷问题,协助养殖户做好养殖场"三通一平"、技术培训及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对养殖户给予贷款利息补贴、奖励大户等优惠政策。通过几年时间的真抓实干,养鸡致富就在新兴蔚然成风,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饲养量直线上升,目前,温氏集团养鸡合作户从83年的4户发展到3万多户,产值达4.5个多亿,一般农户每批养3000-10000只,最大一户每批养10万只,每一个劳力可养5000-10000只,每只利润1-3元不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并直接带动了交通运输、竹器编织、餐饮、饲料加工、兽药生产和参观旅游等行业的共同发展。养鸡成为了新兴县的一大经济支柱。
  阳山与新兴同为农业山区县,论地理条件,我们较之差异不大,北邻韶关,南接广州,到广州路程只有200公里,易于开拓销售市场,道路方面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有利于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养殖;论资源方面,我们则更具优势,品种上我们有广东六大名鸡之一的阳山鸡,饲料上我们盛产黄玉米、黄豆等原料;但我们在开发利用品种资源、饲料资源、组织实施、资金投入、企业引进和专业户扶持等方面与新兴县相比,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养鸡业发展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到目前为止,普遍存在对促进养鸡业发展重视不够,认识滞后,无长远计划和措施,或虽然有计划和措施但只停留在口头上、纸张上,缺乏必要的政府宏观调控,而且对养殖户的扶持、引导、组织及服务不足,大部份农户养殖可以说是盲目进行。
  2、原有养鸡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链短、辐射带动能力弱,且大多企业总体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与农户之间只是松散型的合作关系,没有联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产业化组织,导致辐射带动能力弱。
  3、畜牧兽医科技未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是畜牧兽医科技投入不足,一些科技难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如一些重大疫情的检测、药物残留的检测等在县内无法进行,导致养殖户因得不到及时指引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二是畜牧兽医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经费不落实,队伍不稳定,影响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基层畜牧兽医站肩负着畜禽品种改良、畜牧兽医科技推广、防疫灭病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但都是自收自支,得不到财政经费的支持,同时,基础设施、设备落后,人员老化,专业文化素质低,又得不到培训提高,严重影响了畜禽品种改良、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和防疫灭病服务工作的开展。三是科技队伍力量薄弱,我县在第一线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具有工程师、助师和技术员职称的科技人员廖廖无几,人才严重缺乏。
  4、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一是山区农村农业信息馈乏,供求信息不畅。二是未有建立大型的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三是没有建立一支大的畜产品流通队伍。四是农民养殖仍未摆脱传统、盲目、跟风和小农经济的束缚。由于流通渠道少,绝大多数畜产品局限在本地流通,加上品种选择盲目,导致积压亏本,大大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严重阻碍养鸡业的发展。
  5、种鸡场发展滞后,种苗缺口大。现有的几个种鸡场规模小,鸡苗主要依靠外地调入,品种杂,疫情复杂,制约了养鸡业的快速发展。
  综合新兴温氏集团发展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及目前养鸡业发展趋势,我们认为,阳山养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以发展与环保并重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走绿色畜产品路线,注重养鸡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加大力度扶持发展大型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自己的优势品牌--阳山鸡,把"阳山鸡"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本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养鸡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县要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发展养鸡业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把发展养鸡生产真正摆上议事日程,将其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致富奔康的主导产业来抓,认真做好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并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养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通过规划、协调、服务、示范的作用,优化养鸡业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性养鸡业生产。县、镇、村结合,自上而下,一级一级抓下去,层层建立责任制,把县所定的发展阳山鸡目标任务根据各乡镇实际量化分解到村一级完成,要求每个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必须挂钩抓好一个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养鸡业快速发展。
  二、扶持培植龙头企业,蔬通流通渠道,加速养鸡业产业化发展。
  广东省粤禽育种有限公司经县科协引进,已经在我县注册成立了阳山县阳山鸡有限公司,并已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计划三年内总投资逾1亿多元,三年后年总产值达10亿元。公司成立至今,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温氏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发展合作农户53户,出栏肉鸡100多万只,总产值2000多万元,农户获利100多万元,与此配套的阳山鸡育种、孵化、饲料加工、肉鸡加工、兽药、包装等系列产业也计划在我县建立,为此,各级、各部门对阳山鸡有限公司的建设和发展都应给予大力的扶持和支持,开绿灯、办实事,协助阳山鸡公司发展生产,使其尽快成为龙头企业,带动我县农业经济发展。
  三、抓示范,树典型,引导农户开展养鸡生产
  阳山鸡有限公司成立以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温氏经营模式发展生产,合作农户全部获得较好的利润,但到目前为止,只发展50多户。为加速养鸡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群众开展养鸡,先重点扶持、培植一批专业户做典型,走专业户带动农户之路;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会议、培训、现场参观等形式扩大宣传。各部门、各乡镇领导从挂点村抓起,每一个行政村先抓1-2个示范户,重点扶持,并协助农户贷款或给予无息贷款,解决启动资金。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影响,尽快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创造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品牌是企业质量的保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信誉表现,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产品要在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畅销不衰,就必须依靠品牌去战胜对手,进入和占领国内外市场。阳山鸡是弛名省、港、澳的优质土鸡品牌,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充分的利用和保护,效应不大,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若干年后,在外来鸡的冲击下,有可能会销声匿迹。因此,要树立品牌意识,不断创造更多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从而促进我县养鸡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培训,使养殖户掌握鸡的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主要技术,确保养殖成功,取得良好的养殖经济效益。
  六、建立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建议:一是完善畜牧技术推广网络,提高畜牧行政管理职能,使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服务得以有序进行。二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从政策和资金上对科技人员给予倾斜和扶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和稳定科技人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提高养鸡业的科技含量和经营者的素质,加快技术创新,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四是加强实用技术推广,通过增加科研、技术推广的投入,加速品种更新的进程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经济的发展。五是建立科技创新体制,以技术入股、技术奖励等方式,加强与科研院校和有关科研人员的紧密联系,把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研究开发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贮备,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开发投入的主体、推广运用的主体。
  阳山县科学技术协会
  阳山县阳山鸡有限公司
  2006年12月21日
  

抄报:县委办、县府办、李书记、温县长、刘副书记、
   王副县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