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6日《阳山科普》第十期                             返回

蕃茄丰产栽培经验
  番茄属喜温性作物,适合在月平均温度20~25℃的季节里生长发育。番茄既可作水果,又可作蔬菜,是四季皆受欢迎的果菜品种。现将番茄丰产栽培经验介绍如下:
  一、适时播种
  番茄一年四季均可种植,一般春植播种期为1月上旬至2月,苗期45~60天,需防寒保温育苗;夏秋植播种期为6月至7月中旬,苗期25~30天;秋植播种期为7月下旬至9月上旬,苗期25~30天;冬植播种期为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苗期30~35天。
  二、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灌方便、前作为水稻或3年以上未种过茄科作物的肥沃地块,深耕犁翻晒白后,每亩施石灰50公斤,作成包沟1.7米的畦,高畦深沟,畦面略成龟背形,在畦中间开沟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或过磷酸钙50公斤加花生麸50~100公斤。
  三、合理密植
  番茄适当密植可增加产量,一般亩植2000~3000株为宜,冬春植宜疏,秋植可适当密些。双行植,非封顶品种采用单秆整枝,可适当密植,株距25~30厘米;自封顶品种采用双秆整枝,株距30~40厘米为宜。当幼苗高20~25厘米、具5~6片真叶时进行定植,一般选晴天下午进行,定植后浇足定根水。
  四、加强肥水管理
  番茄是一种需水较多的作物,生长初期需水较少,结果盛期需水增多。一般定植后1~3天应及时浇水,促进活棵,随后视情况进行排灌,保持土壤湿润,坐果后要增加淋水次数,天旱时可灌水,但应速灌速排。
  番茄是陆续生长结果的作物,除施足基肥外,需要及时追肥。在幼苗定植回苗后施催苗肥,以稀薄水肥为主,促进幼苗的营养生长。开花前应适当控制肥水,防止植株生长过旺。当第一果膨大至直径2厘米左右时,结合培土重施催果肥,亩施复合肥20~25公斤,以后每坐一托果追肥一次,亩用尿素10公斤加少量氯化钾穴施;生长后期,根系吸肥力减弱,可用复合肥溶解成0.2%~0.3%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
  五、适时中耕培土
  番茄要适时进行中耕除草,并结合培土,一般在幼苗定植后15天左右施催苗肥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培土,促进根系发育,第二次中耕在定植后1个月左右,此次中耕结合培垄,将畦沟泥锄松培于畦面及植株四周,加高畦面,培土后进行搭架。此后,因植株已较高大,不需再中耕培土。
  六、整枝摘心
  当番茄侧枝长到7~10厘米时,对健康株及病株要分开整枝。整枝一般在晴天进行,便于伤口愈合。当主茎5~6托长时应摘心,抑制植株继续向上生长,促进果实发育成熟,摘心时花序顶部应留2~3片叶。植株基部衰老叶片已失去光合作用,影响通风透光,易引发病害,后期应摘除,改善植株生长环境。
  七、保花保果
  番茄开花期的气温过高(夜温33℃以上)或过低(日温15℃以下)会严重影响授粉受精,导致落花落果,需使用生长调节剂进行保花保果,可在开花前1~2天用2,4-D15~20毫克/升或番茄灵(PCPA)25~50毫克/升浸花或涂花,但注意不能让药液接触嫩叶嫩芽,也不要重复蘸药,以免引起药害。
  八、及时防治病虫害
  番茄病虫害防治以综合防治为主,在栽培上重视选地轮作,防止田块积水;注意整枝,摘除老叶、病叶,以利于通风透光;合理施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番茄主要病虫害有斑枯病、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病毒病、脐腐病、螨类、棉铃虫、斜纹夜蛾等。斑枯病可用1∶1∶200波尔多液或多菌灵800倍液防治,兼治早疫病;晚疫病用瑞毒霉800倍或普力克600倍液防治;青枯病用75%农用链霉素4000倍或敌克松600倍液淋根2~3次防治;病毒病应在苗期和定植后生长中期用乐果1000倍或蓟蚜敌1000倍液喷施,做到避蚜防蚜,减少侵染;脐腐病是生理病害,一般因缺钙引起,可用1%过磷酸钙或0.1%氯化钙溶液进行根外追肥,每隔15天喷1次,连喷2次,可收到较好效果;螨类可用三氯杀螨醇1000倍或800倍抗螨23喷杀;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均可用除尽2000倍或巴丹1000倍液喷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