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1日《阳山科普》第一期                             返回

饲养特种野猪效益高

  特种野猪是经过人工驯化改良后的一个野猪品种,是优良雄性纯种野猪和优良瘦肉型商品家猪杂交的后代,它不同于家猪而形似野猪。特种野猪不但具有纯种野猪的肉质营养价值高、瘦肉率高、野味浓郁和富含亚油酸的特点,而且具有家猪性情温顺、生长快、个体大、繁殖率高、肉质细嫩等野猪所不具有的优点,使特种野猪既优越于野猪,更胜于家猪。下面介绍一下特种野猪的特点:
  一、体貌特征
  特种野猪仔猪身上有纵向深棕褐色较宽的带状条纹,皮毛为黄褐色或灰黄褐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条纹逐渐消失,皮毛转为灰黄褐色或棕灰黑色。嘴尖脸长,小耳向前上方直立,颈短粗。母猪颈较公猪颈略细长,颈部鬃毛较家猪长;肩胛结构良好,倾斜度适中,肌肉发达。公猪肩宽阔、胸腹紧凑,腹线呈水平状;尻部稍倾斜,肌肉发达,体质健壮,性情温顺,行动敏捷。
  二、品种特性
  1、适应性强
  特种野猪既能圈养,也能放养,尤其对放养的适应性比圈养好,适应于我国南北方的各种气候环境,相比之下,基耐热性比耐寒性更好。实践证明特种野猪对长时间的颠簸、疲劳、酷暑、严寒等恶劣条件的适应性优于一般家猪。
  2、抗病力强
  特种野猪的生命力和抗病力优于一般家猪。在放养条件下,除外伤,很少发病,而圈养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疫病防治工作则要加强。
  3、合群性好
  特种野猪喜群居和群体觅食等活动,在管理上宜群养,不宜单养,除公猪和产仔母猪外,均需在合理密度下群养。
  4、防御性强
  特种野猪的防御反射性比家猪强烈,但强烈程度远不及纯种野猪,是野猪中最温顺的一个新品种,适合农户饲养、工厂化饲养和放养,但是与家猪仍有区别。如表现机敏、胆小、易受惊,越障能力比家猪强。因此在栏舍的建筑上,格栏的高度应在1.2-1.4米之间,饲养管理上,需减少应激,与猪群建立感情。
  5、杂食性
  特种野猪食性广,对青粗饲料的利用能力比家猪强,在食物结构中,青饲料较为重要,可以利用各种农副产品,饲料来源广泛。
  6、生活有序性
  特种野猪生活的有序性,比家猪更为突出,条件反射较为稳定,因此对特种野猪饲养管理要注意定时定量、定槽定位、定质,确保猪群的健康。
  三、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特种野猪,改变了野猪的季节发情、产仔少等缺点,具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年繁殖胎次为二胎半,窝产仔猪从4~6头提高到8~12头,年产仔数比纯种野猪提高了4倍。一般6~7个月可达性成熟,初配母猪一般在5~6个月龄第一次发情(体重约50~60公斤),持续2~4天,妊娠期116~120天,初产母猪产仔数为6~8头,经产母猪产仔数为8~12头。
  2、肥育性能
  特种野猪6个月左右可以长至40~60公斤,种猪3~4个月可长至20~30公斤。从保育期结束到屠宰前的育肥期间,平均日增重为450克左右。放养的特种野猪生长速度相对要慢一些。
  3、胴体性能
  特种野猪胴体瘦肉率较高,一般为65%~72%,比家猪要高,特别是肌肉内亚油酸的含量是家猪的1.5~2倍,但肉的剪切力小,只有家猪的50%~67%。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