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阳山科普》第一期                           返回

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
  1、18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1月17日,科技部、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科普是社会公益事业,但长期以来,科普经费投入不足,不利于科普工作者发挥积极性,不利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制约了科普工作的发展。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不高也限制了科普事业的发展。《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增加科普经费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以利于调动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要求大众媒体设立科普专栏,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科普类节目评价体系,以利于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最终推动科普工作的展开。该《意见》对科普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会制度建立,推动最新科技成果普及
  受中国科协委托,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承办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会制度,于2007年1月创立。自1月29日首次见面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后,每月一次,全年共举办12次。共计从46家科技期刊报送的大批科技学术论文中,遴选并推介论文成果90多篇,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首都近30家媒体记者参与见面会,相关科技论文的科普报道见诸报端数百篇,推动了我国最新科技成果的普及工作。
  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见面会”的推介,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成功联姻,不仅使一向“紧锁”在某些专业领域内的科技论文成果,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迅速进入公众视野,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贡献。同时,也为一向比较专业的科技期刊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社会知名度。
  3、北京1100万元首次公开征集科普项目
  北京市决定从2007年起建立科普项目社会征集制度,旨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科普事业,提升北京的科普能力。同时打造一批科普特色品牌,创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4月22日,北京市科委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科普项目,2007年度社会征集类科普项目经费预算1100万元。 此次共有虚拟机器人科技馆、中国探月科普体验型多媒体、水环境野外科普实践等26个项目入选。
  4、山西开展“百万农民电脑科普培训”
  2007年6月11日,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和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等领导同志,参加了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的山西省“百万农民电脑科普培训”开班仪式。邓楠、张宝顺向山西省400万农民手机用户发送短信,希望农民朋友踊跃参加电脑科普培训,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标志着山西省百万农民电脑科普培训的启动。
  山西省移动通信公司通过已在农村建成的网络文化站,安装近4万台网络电脑,目标是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使百万农民学会用电脑、用网络,最终达到通过网络普及科学技术的目的。同时组织1万名科普志愿者暑期深入农村,对农村群众进行电脑知识的培训和辅导,并提供了100万份电脑网络知识普及教材供培训使用。此项活动历时半年,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初步掌握电脑知识和上网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完成百万农民学电脑的科普培训任务。
  5、环境学会联合高校发起“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
  2007年夏天,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首都10所高校,共同发起了“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的3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370支农村科普小分队,南至海南,北到黑龙江,奔赴全国各地1100多个村庄开展环保科普活动。志愿者们将4.5万册《农民身边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册发放到村干部、农民、中小学师生手中,3000余套农村环保科普挂图张贴到村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切实将环保知识、环保理念在广大农村中传播。
  6、“心的和谐”系列科普活动呼吁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
  由中国科协、卫生部、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心的和谐——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科普活动”8月17日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表示:要大力开展面向公众的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工作,要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精神健康问题,了解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精神卫生问题并不可怕,努力以阳光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这次科普活动由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流行色协会等承办。开展了“百人科普讲师团”心理健康宣讲、心理健康指导人员培训、精神障碍预防和健康教育培训、针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虹计划”、青少年心理健康电视专题节目、健康睡眠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所长张侃强调,心理科学是国家和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调节剂和稳定剂。这也是心理科学的内容首次出现在中国科协年会大会报告上。
  7、“科普日”由日变周,节能减排成为主题
  由中央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系列活动,9月1日启动。活动包括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9个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上,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推动节能减排的具体设想和措施,发布了《能耗国情报告》、《公众节约意识调查》,并向现场观众发送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指南》、《全民节能减排小窍门》等宣传册。
  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的2007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时间,由一天变为一周。9月15日~9月24日,北京主会场共安排了包括“社区群众专场”、“北京市领导干部专场”、“部队官兵专场”、“中直机关领导干部专场”、“驻华使节专场”、“媒体记者专场”和“学生专场”等针对不同人群的7个专场活动。围绕全国科普日主题,全国各级科协、学会及社会各界共组织开展了2500多项科普活动。
  8、“嫦娥一号”探月成功,再度引发公众太空科普热
  10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11月26日,“嫦娥”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正式公布.。“嫦娥”飞天前后,媒体进行了大量追踪报道,出现了科普读物、天文观测器材、嫦娥卫星模型等热销,我国再次掀起了太空探测科普热潮。
  由“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主编的“嫦娥书系”科普书籍出版;权威性科普读物《奔向月球》也在北京首发;此前,“全国校园文化航天科普活动暨航天科普挂图捐赠”启动,目的是宣传我国“嫦娥探月工程”,把太空和月球知识送到中小学生当中,以激发他们对航天知识的兴趣。受航天热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等院校投入到制作航天类科普展品的行列之中,展品科技含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过去人们大多只能在科技场馆观摩卫星、火箭等静态模型,如今月球弹跳、试穿宇航服等高科技体验型项目已成为主角。
  9、中国数字科技馆荣获2007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11月6日,中国数字科技馆作为中国区“电子科学”类的惟一代表,参加“2007世界信息峰会大奖”的评选,最终成为本届5个“电子科学”类大奖得主之一,同时获得每年一次的全球巡回推介活动资格。大会由联合国(UN)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WSIS)发起,是国际惟一由联合国组织的专门针对数字内容的大奖,是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最高奖项。
  中国数字科技馆作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它以30个主题虚拟博物馆、40个网上互动科学体验馆、9大类科普资源库和专用信息共享平台为建设重点,既面向全国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又为全国基层科普组织及相关机构提供科普资源交流和共享服务。
  10、《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颁布
  11月12日,《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颁布仪式在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香堂文化村举行。由农业部和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7个部委共同组织编写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与8亿农民正式见面。《大纲》共二十条,较为完整准确地描述了农民科学素质的基础标准,高度概括了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工作。根据《大纲》提出的整体规划,到2020年,要力争全国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95%以上的乡村能够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全国农民的科学素质能够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