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2日《阳山科普》第四期                           返回

犬瘟热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感染犬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幼犬,病犬以呈现双相热型、鼻炎、结膜炎以及随后的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近年来,我国的发病数量有所增多,是当前对犬危害最大的疫病之一。
1.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寒冷季节(当年10月至翌年4月间)多发。凡是养犬的地方均有本病发生,更多见于大群集中饲养的犬场。各种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犬均可感染发病,但通常以3月龄至1岁的幼犬最易感染。2月龄以内仔犬因可从母乳中获得抗体而很少发病,2岁以上的犬发病率逐渐降低。病犬死亡率50%~80%,康复的犬可获得终身免疫。
  病犬和带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分泌物、排泄物、血液、脑脊液、心包液、胸水、腹水及淋巴结、肝、脾、脊髓等脏器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并可随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等向外排毒。该病毒对干燥和寒冷有极强的抵抗力,日光照射14小时才能将其杀灭,但常用消毒剂如3%苛性钠溶液或甲醛溶液、5%石炭酸溶液及0.5%~0.75%苯酚溶液能将其迅速杀灭。被病毒所污染的环境和各种用具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健康犬与病犬或带毒犬的直接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污染的空气或食物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感染。潜伏期通常3~5天,有的可长达17~21天。
  2.临床特征
  病初体温升高达40℃左右,持续1~2天后降至常温,再经2~3天体温复又升高,并持续较长时间,此即所谓双相热型。体温升高时病犬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第二次体温升高时除少数病例发生死亡外,多出现呼吸道病症,表现打喷嚏、咳嗽、流浆液性至脓性鼻液。病犬鼻部发痒,鼻端干燥或有龟裂;眼睑肿胀,结膜潮红,眼角常有脓性分泌物,后期可发生角膜溃疡;腹下和股内侧及耳壳等处皮肤上可能出现小红点、水肿及化脓性丘疹。还常见病犬呕吐,初期便秘,不久又下痢,粪便恶臭,有时混有血液和气泡。少数病例可见足掌部和鼻翼皮肤过度角化病变。有的病犬呈现神经症状(病初或病后期),轻者口唇、眼睑局部抽动,重则空嚼、流涎或冲撞、转圈,或呈癫痫样发作,有的出现后肢麻痹,此类病犬多预后不良。
本病常与传染性肝炎等其它传染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某些细菌感染性疾病,使症状复杂化,病程差别很大。而单纯性犬瘟热又无特征性病理变化,故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应采取早期病犬的病料(眼结膜、膀胱、胃、肝、脾、肺、气管、大脑、淋巴结及血清等)送检,作包涵体检查、病毒分离、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检查、酶标抗体检查等。
  3.鉴别诊断
要注意与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及副伤寒的鉴别。
  ⑴传染性肝炎。出血后血凝时间延长,剖检有特征性肝、胆病变及体腔血样渗出液;包涵体检查为核内包涵体,而犬瘟热胞核和胞浆内均有包涵体,以胞浆内为主。
  ⑵钩端螺旋体病。不出现呼吸道和结膜炎症状,但具有明显的黄疸症状。另外,本病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
  ⑶狂犬病。病犬对人和其它动物有攻击性,狂犬病病毒对鹅红细胞有特异性凝集作用。
  ⑷副伤寒。剖检可见脾脏显著肿大,病原体为沙门氏杆菌属细菌。
  4.防治措施
  ⑴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及时发现病犬,早期隔离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加强护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的关键。
  病初及早注射抗犬瘟热高免血清(或犬五联高免血清)或犬瘟热康复犬的血清或全血,同时配合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可获得一定疗效。血清用量10~30毫升/次,肌肉或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3~4天;全血30~50毫升/次,静脉注射。抗生素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或使用磺胺类药物。其它对症治疗可用地塞米松、止血敏、维生素K、维生素C、病毒灵、糖盐水等,肌肉或静脉注射。出现神经症状可用安定,心力衰竭者可用樟脑磺酸钠,有酸中毒症状时可加用碳酸氢钠等。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以清热解毒、解表通里、凉血养阴为治疗原则;西医以抗病毒、抗菌消炎、退热和增强机体抵抗力为原则。
  ⑵预防。本病的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平时应注意落实各项综合防制措施,尤其要重视按时定期注射疫苗进行预防。防止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消毒可选用3%漂白粉或次氯酸钠溶液、甲醛溶液、烧碱溶液、百毒杀溶液及5%石炭酸溶液等。病犬尸体及其污染物应深埋或烧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