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0日《阳山科普》第八期                           返回


鸭瘟的防治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主要在鸭和野鸭中流行,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
  1.病原
  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它能在鸭胚、鸡胚、雏鸡以及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繁殖,并引起细胞致病作用。鸭瘟病毒毒株之间在毒力上有差异,但各毒株之间的免疫原性相同。病毒存在于病鸭的排泄物、分泌物、内脏器官、血液、骨骼中,以肝、脾的含毒量最高。
   2.发病特点
  鸭瘟对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等易感性最高。在自然流行中,成年鸭发病与死亡较为严重,1个月以下雏鸭发病较少,但人工感染时,雏鸭较成年鸭易感,死亡率亦高。
  3.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到43℃以上,呈稽留热。这时病鸭表现为精神委顿,头颈缩起,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行动困难,驱赶时,则见两翅扑地而走。病鸭流泪、鼻腔有分泌物,呼吸困难,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俗称“大头瘟”。病鸭发生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黏膜外翻,黏膜面有黄绿色的假膜,不易剥离。
  4.剖检特征
  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出血斑点。舌根、咽部、上颚黏膜表面常有淡黄褐色假膜覆盖,刮落后见有出血性溃疡。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道黏膜留有溃疡性斑痕。十二指肠、盲肠、直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泄殖腔黏膜表面覆盖棕褐色或绿褐色坏死痂,不易剥离,黏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具有诊断意义。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或切面上有针尖或米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
  5.诊断
  本病根据发病特点、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诊断。但在新发病地区,还需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或中和试验才能做出确诊。
  6.防治
  一般性的卫生防疫措施都适用于本病。对于放牧鸭群要注意了解疫情,不要到鸭瘟流行地区和野鸭出没的水域去放牧。鸭瘟流行或受威胁的地区,应按免疫程序进行鸭瘟鸭胚弱毒疫苗免疫接种。雏鸭接种后免疫期可达6个月,成年鸭可达1年。
  一旦发现鸭瘟,迅速将病鸭、可疑病鸭和假定健康鸭分群隔离,对后两种鸭进行紧急预防接种,通常在接种后1周疫情即能停止。对于感染初期的病鸭,可肌注抗鸭瘟高免血清,每鸭注射1~2毫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