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阳山科普》第十期                           返回


阳山科普工作呈现生机勃勃新景象


形成科普服务网络体系 创建农业科普基地一批
  近年来,县科协紧紧围绕提高全县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带领全县科技工作者,深入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广泛开展科技宣传、科技咨询、科技教育、科技推广等科普活动,通过努力,初步形成了科普组织网络体系、培训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科普示范体系和科普宣传体系,开创了山区科普工作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加强自身建设,重塑科协新形象
  在县科协主席黄志良的带动下,该协开展了一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行动: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明确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整顿机关工作作风;三是想方设法改善科协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深入乡镇调研,依靠科技部门和涉农学(协)会,积极主动与各乡镇、村委会联系,组织实施农村种养实用技术培训、下乡科技咨询、田头技术指导等;五是务实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创建科普项目,对普及推广技术实施跟踪服务,把群众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在乡村现场办公,在农户出谋献策,热情为群众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科协在农民群众的心目中成了科技的“代言人”,他们说:“生产遇上技术问题找科协、需要学习种养技术找科协、需要新品种找科协”。
强化领导,建立完善科普组织网络新格局
  县科协始终坚持“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三级网络覆盖全县”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科普网络建设,切实把网络建设作为开展科普工作的基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健全领导网络。县里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宣传、组织、教育、农业、科技等1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总结工作,部署任务。二是键全工作网络。一方面,通过全面调查摸底、重新登记,分行业、分系统先后恢复了林业、水利、建筑等12个学(协)会机构和乡镇科协机构,并指导和协助各学(协)会健全了班子、牌子、办公地址和活动场所,改变了过去学会组织架构不健全,工作没有人管,有名无实,活动不正常的现象,使全县的科技工作者都有了自己的“家”;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学(协)会,新成立了蔬菜行业协会、电力学会、计量学会、养猪协会、水果协会等,全县70%的村先后建立了科普室和成立农村专业协会,每一个村委会都安排有1-2个村级农技员,农技员享受村干部待遇。基本形成了以县科协为中心,以乡镇科协为纽带,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和村科协为基础的三级科普工作网络。三是健全阵地网络。科普阵地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县以县委党校和乡镇党校作为科技培训中心,并成立了县和乡镇两级燎原学校、村级电教活动中心和科普图书室,为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开拓思路,拓展科普宣传新渠道
  近年来,阳山科协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较为突出的的科普宣传活动有:一是创办《阳山科普》月刊报和《阳山科普》网页,开设科普信息、实用科学技术、农科园地、青少年科普园地、身边科学、环保知识等栏目,选择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和具有科学性、及时性、务实性、趣味性以及公众易于理解、容易接受的科普内容刊登,创刊至今,共出版60期、印发达21万份,并成为了广大群众乐于珍藏的刊物。二是创建两条长40米、宽1.5米的大型科普长廊,举办了“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科学发展观”,“拒绝毒品、珍惜生命”和“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宣传”等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图片展48期,展出图片3840幅,观展人次达15万多人次,观展者把科普长廊称赞为科普知识“活图书”。三是精心组织每年的科技活动月,联合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科技和农业局、扶贫办、卫生局、文化局等15个部门单位,一年一个主题,带领20多位科技工作者,在全县各乡镇举办巡回科技下乡活动,共发放种植、养殖、加工、病虫害防治、计生卫生知识等科普资料18类8万份,接受科技咨询2万多人次,推介新品种和新技术各130多种。四是每年举办2-3期大型科技专题文艺晚会,晚会以歌舞、小品、有奖知识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科普演出,观看人数达3万多人次,宣传效果极佳。
部门协作,科技培训效果取得新突破
  县科协具体组织实施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协作下,5年共举办了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镇村农技员、种养专业户、创业青年、“一乡一品”等各类实用科技培训班450多期,培训4万多人次,受培训群众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主要做法:一是以各级党校、燎原学校和镇村文化室等为主阵地,开展实用技术理论知识培训;二是以各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为场地,开展实用技能实操培训;三是根据我县是山区贫困县,贫困户多、留守妇女多的实际,增加了贫困户、妇女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和初中后毕业生的专题培训;四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原则,采取“七个结合”的方式培训:即“传、帮、带”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长班与短训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结合,巡回讲学与现场观摩结合,印发资料与设点咨询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五是聘请客座教师,组成科技服务队伍,根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季节,适时地把群众急需的科技知识送到群众手中,协助群众解决在目前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保障农民群众的生产利益。六是适时开展各类农民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证书发放工作,评定了580多个农技师及农技员,发放了600多个绿色证书,为我县培养了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科技队伍。
创建科普示范基地,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
  为了使群众学习有目标、示范有例子, 理论联系实际,以点带面,使广大农民真正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我协创建了“科普综合示范基地”、“果树新品种示范基地”和“科学养鸡示范基地”等5个科普示范基地,各基地都能积极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
下接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术,5年共引进农业新品种和推广农业新技术共计130多项,接受群众参观学习达1.5万多人次。目前,全县建立了县级示范基地18个、乡镇示范基地30个,在科普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农业生产布局得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全县丰产速生林种植面积增加3万多亩,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8万多亩,各种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近7万多亩,养鸡、养猪专业户3千多户,水果、蔬菜种植朝着多样化、高档次、高效益的方向发展,畜禽的养殖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主动协调,学(协)会建设有新发展
  县科协以《科普法》和省《科协条例》为依据,充分发挥科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各级专业学(协)会,全面开展学会工作,使学会建设有了新起色。主要表现为:一是学(协)会管理有规章。为加强学会的全面建设,县科协专门制订了《阳山县学(协)会工作综合评价指标》,从学(协)会管理、学(协)会活动、科普培训、科技服务到特色工作等方面,以百分制的形式,分列了25条具体指标,对学会工作进行规范管理,作为年度总结表彰的依据。这个《指标》的制定,对加强全县学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研究交流有创新。县科协和各级学(协)会紧紧围绕各学科特点和经济建设需要,发展创新学术研究交流形式,把学术交流贯穿到学会工作全过程,广泛开展了小型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研究交流活动。经调查统计,我县科技人员自编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资料10种,在省内外各种专业报刊、杂志以及省、市、县各学会公开发表论文多达1481篇,部份论文还得到上级科技部门和专家的肯定并获奖,如畜牧兽医学会的〈阳山鸡品种保护及推广养殖〉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农学会的《“九、五”农村能源》获清远市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等。
青少年科普活动新起色
  县科协联合教育局及各学校,通过加强与各学校的联系,使每间学校都有一个以上的科普园和科技辅导员。每年举办初中后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班,使初中后农村青年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每年组织学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和小创作、小制作竞赛2次,组织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一次,定期在各间学校举行科普图片展览。从而使青少年思想道德、科技意识、科技素质和创作欲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发挥科技团体招商引资新优势
  为加快我县农业发展,县科协响应县委和县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号召,积极主动勾通外线,引进了广东粤禽育种有限公司到我县投资成立阳山县阳山鸡有限公司,旨在发展我县农业品牌--阳山鸡。该公司计划三年内总投资逾1亿多元,现已投入资金达1000多万元,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目前已发展30多个养殖户,公司总部、饲料厂、种鸡场相继投入使用;与此配套的孵化场、肉鸡加工厂、兽药厂、优质鸡场等系列产业将在明年建成投产,必将成为我县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县科协因此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县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温秀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