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0日《阳山科普》第十一期
返回
我县农村科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县在省、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实施“科教兴县、科技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广泛开展科技宣传、科技咨询、科技教育、科技推广等科普活动,初步形成了农村科普组织网络体系、培训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科普示范体系和科普宣传体系,农村科普工作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加强领导,完善农村科普组织网络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加速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摆在经济发展的关键位置,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科技项目专家评审小组”,从县到乡镇都相应成立了“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等科技、科普工作机构,坚持把科技、科普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主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在研究确立全县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将“科教兴县”贯穿于发展经济的全过程,确立了向科技要质量,以科技增效益,用科技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县委、县政府召开多次科技、科普工作会议,并认真听取科技、科普工作汇报,专门研究和部署科技、科普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科技、科普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县人大、县政协每年坚持视察、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科技兴农情况的报告;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各乡镇都配备一名主管科技工作的副职领导,全县形成了“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主管领导具体抓,科技部门通力合作,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为搞好我县的科技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狠抓重点科技项目,抓人才培训和科技投入政策的落实,科技工作始终列在县镇(乡)两级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全县抓科技、全民办科技的良好氛围。目前,县级各类专业学(协)会发展到15个,会员700多人,各乡镇均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基本完成了县、镇、村三级科普组织工作网络建设。
建立相对固定的科普知识宣传阵地
县城建有160米长的科普长廊和200米长的科普画廊,各乡镇、各行政村建有5-10米以上的科普宣传专栏和科普活动室,并配有电化教学设备、科技报刊、科普杂志图书。利用科普长廊、科普画廊和宣传专栏举办“禽流感防治知识”、“迈向信息化时代”、“知识产权和地震知识”、“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拒绝毒品、珍惜生命”等为主题的各类专题图片展100多期,展出图片1000多幅,观展人数达35多万人次。观展者把科普图片展长廊称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活图书”。
组建一支科普志愿者队伍
县科协联合县科技和农业局等部门,邀请省、市、县共40多名的各类科技专家组成科技下乡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科技活动月”、“科技直通车”等巡回科技下乡和科技咨询活动,引导群众运用科技知识发展生产,为群众现场解答种养疑难问题。每年科技下乡约40天,发放各类科普资料4万多份,接受咨询9万多人次。组织播放科普影视片及送戏下乡约40多场次,观看群众达6万多人次。根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季节,适时地把群众急需的科技知识送到群众手中,协助群众解决在目前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深得群众的喜爱,群众将科技下乡活动称赞为“及时雨”。
创建一批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根据我县气候条件独特,水质好、污染少等农业生产发展有利条件,以科技为依托,通过建立一批科普示范基地,试验种植优质水稻、优质水果、经济林树种、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和推广农业新技术50多种和20多项,各科普示范基地接待参观学习的农民群众达8000多人次。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优质稻、优质水果、阳山鸡、瘦肉型猪等,同时通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资建立温氏阳山猪场、粤普菜场、阳山鸡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群众发展种养,增加收入。在基地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不少农户都自觉地大搞种养业,使我县农业生产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去年全县种植优质水稻22万亩,蔬菜种植总面积已达33万亩,水果种植总面积7万多亩,生猪出栏45万多头,家禽出栏900多万只,粮经种植比例调整为5:5。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广大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为实现致富奔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近年来,我县先后邀请省、市科技专家到我县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并以县委及各乡镇党校、燎原学校和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多内容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采取“七个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即“传、帮、带”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长班与短训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结合;巡回讲学与现场观摩结合;印发资料与设点咨询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重点抓好村级专职农技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以及专业户、能工巧匠的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培养和壮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师资队伍。全县18903名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村级专职农技员80%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大部分已掌握了二至三门的实用技术。同时,每年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推动“科技兴农”活动深入开展。科级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妇女干部科技知识培训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班,每年举办5-10期;农村种养技术专题培训班,每年举办20多期;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每年10多期。据统计,每年参加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人员多达7000多人次。“新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自承担以来,共举办培训班70场次,培训核心农户4078人次,带动培训50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青年农民。开展初中后试验班培训、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等工作,每年培训绿色证书学员300-400人。通过举办各类型的培训,把科学思想、科技知识,传送到乡村、农户,普及到山区的每一个角落,既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的各类人才,又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用科学方法发展生产,达到依靠科技致富的目的。
创办科普月刊报和电视栏目
《阳山科普》开设科普信息、实用科学技术、农科园地、青少年科普园地、身边科学、环保知识等栏目,选择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寻找最佳的“切入点”,是公众易于理解、容易接受和自觉参与的科普刊物,并具有:科学性--传递科学技术;及时性--把当前最新的科技信息及时发送到城乡群众手中;务实性--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趣味性--小巧玲珑、生动活泼地引发读者兴趣;《阳山科普》每月印刷3500份,免费发放到全县各部门、各乡镇和各村委会,并及时传送上网页。县科协、扶贫办与县广播电视台又联合播出《科普大篷车》周播版电视栏目,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内容既涉足高新技术领域,又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科学知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播出时间:每周星期天下午2:15 、重播晚上7:55。《阳山科普》报和《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深受广大城乡群众的喜爱,从而起到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有效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