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0日《阳山科普》第二期
返回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种性退化较快,产量连年下降,块茎变小,商品率低。为有效解决马铃薯的品种退化问题,除了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外,我们对马铃薯系列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经多点试验均表现出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整地
选择土壤疏松微酸性,富含有机质,耕层深厚,易排灌的地块。前茬作物以谷子、麦类、玉米为好,前茬菜类最好是葱、蒜、芹菜、萝卜、大白菜等为宜,切记不能重茬或前茬是茄科作物或烟草的地块,以减少马铃薯的病害和缺素症。
二、种薯处理
1.选种:应选前期生长快,结薯早、产量高、品质优良的中晚熟品种,如加工型的迟熟种有大西洋、费乌瑞它,鲜食型品种克新3号、荷兰15等,要求种薯具有本品种特性,30~50g脱毒小整薯,无畸形、病烂。
2.催芽:播种前30~40d催芽,种薯用干净的井水浸一下,捞出后随即摊放在湿润的沙床上,沙上摆放3层种薯,种薯上再盖1层湿沙,沙的湿度均以手握不成团为标准,温度保持15℃左右。芽长1~2cm左右即可播种。
三、整地定植
冬种马铃薯,在低海拔区(<300米),以12月中旬下种为宜,随着海拔升高下种期适当推后。若播种过迟,幼苗易受冻害,而且薯块膨大时正处于高温多雨季节,地上部茎叶易徒长,影响块茎养分积累,导致严重减产,且薯块易感染病害烂薯,不耐贮藏。
马铃薯宜深种,开穴深度约15㎝,种植前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或生物活性有机肥100公斤,硼砂0.5公斤,施于穴内,肥土混合后,盖3㎝净土层。种薯种植深度离畦面6-8㎝下种后盖种土3㎝厚,种植后用禾耐斯除草剂,背负式喷雾器每桶水加一包,喷雾,喷后最好畦面再盖一层草。
四、田间管理
1、追肥:幼苗期结合灌水每亩施腐熟粪肥300千克,硫酸铵15千克,发棵期每亩施草木灰100千克,粪肥200千克。结薯期再施1次草木灰、过磷酸钙等,可喷1次1%的硫酸铜或硫酸镁及硼酸混合液做根外追肥。
2、灌水:出苗前结合追肥少量灌水,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出苗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早中耕。发棵期到结薯期不能缺水,结薯盛期后保持土壤湿润,到收获前应停止浇水。
3、防寒:冬马铃薯出苗后遇6℃以下低温可用砻糠灰培土覆盖幼苗,低温过后将幼苗轻轻扒出,如幼叶受冻,天气转暖后每亩追施化肥10-15千克或人粪1000-1500千克。
4、培土:培土要早培分次培厚,一般培土2-3次,第1次在定植缓苗后培土3厘米,10-15天后第2次培土5厘米,10-15天第3次培土10厘米,培土结合追肥。在现蕾前7天或封行前结合清沟高培土一次,确保薯块处于地表下10㎝左右。
5、摘蕾:苗高6-10厘米时,及时去除幼弱分蘖,每窝留1-3个壮枝,发现花蕾及时去除。
6、根外追肥:现蕾初期、盛花期各喷施0.25%硼砂溶液或0.2%硫酸镁溶液。沙壤土种植的田块,可5-6叶期现蕾初期,盛花期各喷一次0.2%的硫酸镁、0.05%钼酸铵、0.05%硫酸铜混合液一次。
五、病虫害防治:
(1)晚疫病:在低温阴雨连绵持续时间长或封行前植株间湿度大时易暴发流行,出苗后20-25天开始第一次喷药预防,并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3-4次,用58%甲霜锰锌或50%甲霜铜或50%甲霜灵600倍液,轮换喷施。
(2)青枯病:属细菌性病害,在时晴时雨,日间气温高于30℃时该病易流行暴发,即要预防,在该期可用乙霜青6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200-400ppm冲水灌根,隔10天一次,连续两次可控制病害蔓延。
(3)地下害虫地老虎与蛴螬常发区可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浇灌植株。
(4)蚜虫、蓟马:亩用吡虫啉10-15克或扑虱蚜20克、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施,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