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3日《阳山科普》第五期
返回
芒果主要虫害叶瘿蚊的防治
1.为害特点:幼虫蛀食嫩叶,造成褐斑,穿孔破裂,叶片卷曲,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以致梢枯,致树冠生长不良。为害高峰期植株和新梢被害率均达100%。成虫适宜潮湿气候,喜荫蔽环境,怕强光照射。
2.形态特征:
成虫:雄性成虫草黄色。触角14节,第5节的基球部半球形。基柄长与宽几乎相等,端柄长是第5节全长的1/4,或为基柄直径的2倍左右;基球部和端球部的亚端部各有10个轮生环丝,基球部的环丝长达端球部的中部,端球部环丝长达端柄的末端。两球状部的亚基部各有轮生的刚毛。触角末端有1乳状小突起。前、中、后足爪均有齿,后足爪细长,在中部强度弯曲,渐向末端尖细;在爪基部1/4处具有1个长的弯齿。抱握器基节基部有1个大的基叶,端节细长,略弯;阳茎粗壮,端部宽大,端缘中央具凹刻,亚端部侧各具一突起。雌性成虫体色同雄虫。触角14节,从第3节起各节呈圆筒状并具有端柄,第5节筒状部分的长约为其宽度的2倍,端柄长占全长的1/2,或为其宽的2倍;各节具有2排轮生的刚毛。产卵器粗短,约为腹部的1/3,末端有大的端叶,其上密生小刺和数根刚毛。
卵:椭圆形,一端稍大,无色。
幼虫:黄色。末龄幼虫有明显体节。剑骨片细长,端部中央有较大的三角形凹刻,形成两个三角形大齿,在两齿的基部两侧各具1小凹刻。
蛹:短椭圆形,外面有一层黄褐色薄膜包裹。蛹体黄色,前端略大。头的后面前胸处有1对长毛,黑褐色,是呼吸管。头部的前面有1对红色短毛(显微镜下方可见)。足细长,紧贴腹部中央,伸过翅牙达到腹部第5节。触角、翅牙均密贴于蛹体两侧。
3.生活习性:在广西南宁地区,芒果瘿蚊每年可发生15代,每代历时16~17天。其中卵期2天,幼虫期7天,蛹期5~6天,成虫期2~3天。每年4~11月(在海南是3~12月)上旬均有发生,夏秋梢期是其虫口高峰期。11月中旬后幼虫陆续入土3~5厘米深处化蛹越冬。翌年4月(海南为3月)上旬前后羽化出土(表土温20~23摄氏度,含水量9%~15%)。羽化时间随季节不同而异。成虫出土后当晚开始交配,到凌晨前结束。次日上午雌虫产卵于嫩叶背面。成虫寿命短。雄虫于交尾后次晨即开始死亡,多数在次日晚上死去;雌虫多数在产卵后第2天死亡,少数在第3天。成虫体小纤弱,雨天不利于飞翔活动,遇大风雨时将被打落死亡。成虫有弱趋光性,但怕强光,故晴天成虫大多躲在树冠的荫蔽处。幼虫孵化时间主要在下午。初孵幼虫白色,稍后转为乳黄色,随后咬破嫩叶表皮钻进叶内取食叶肉。叶片被害部位初呈浅黄色斑点,进而灰白色(对光可见为害斑边缘的幼虫)。最后变为黑褐色并穿孔,易与炭疽病为害状混淆。受害严重的叶片呈不规则的网状破裂以致枯萎脱落。叶内的幼虫于第5天咬破表皮爬出叶面弹跳或随露水落地,沿土壤缝隙入土化蛹。幼虫惧畏强光,在强光下暴晒2~3小时,即死亡;但能耐高湿,在水盆中能活15~20天,个别还能在水中化蛹。若土壤温湿度适宜,幼虫进入表土后,在适当土壤缝隙中2天左右就结成一层体外薄膜化蛹。人工翻动土壤则会中途死亡或延迟化蛹。
(4)防治方法:此虫喜温暖潮湿的气候和荫蔽的环境,应注意修剪树冠,保持果园内通风透光;选植梢期较一致的品种或化学控梢以免新梢交替抽生为瘿蚊提供持续的食料;适时清园和松土破坏其化蛹场所。
在此虫大发生期,对初抽嫩梢用40%乐果800~1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连续喷药两次,可有效保护新梢免遭此虫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