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3日《阳山科普》第二期                           返回



阳山三所村的美丽“泉”说

  万物之所以繁衍生息,充满生机与活力,靠的是水的滋养哺育。水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有水之处土地肥沃,有利于生产发展。水之不同,还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在阳山县七拱镇三所村,数十个涌泉眼千百年来孕育着三所人,使村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

三所为兵家必争地
  三所村位于阳山县南部七拱镇七拱盆地中央,三面环水,东面是清波荡漾的七拱河,南面是沙石资源丰富的沙河,北面是水草丰盛、常有白鹤和野鸭觅食的白鹤坑。村庄周边鱼塘密布,共有300多亩,并且还有数十个天然涌泉眼源源不断提供水源,孕育了肥沃水田1800多亩,是个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三所村位于三江交汇处,水路交通特别方便。在三所村的中央,有一条宽约两米、长约五公里的官道,原是阳山至清远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古代,控制此处,阳山南片的水路交通就会被切断,以至南下清远广州、北上阳山连州的船只也无法通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三所村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军屯三所,全民皆兵
  在明清和民国时期,三所村被外界称为“全民皆兵,军屯三所村”,军屯三所这一说法是因为当地最早居住的全部是明朝化兵为民的军人。
  据《阳山县志.》记载:现在的三所人大多是明朝到阳山平瑶结束后化兵为民的军人后代。相传三所军人是从福建珠玑巷来的,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广东瑶人作乱。朝廷下旨从福建调来十几个所支援,某年三所军队正月初六奉旨出征来阳山平瑶乱,平定瑶乱后又奉旨“化兵为民,就地屯军。”同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定居七拱盆地中央,东南西北各处插下十条旗作为屯军地,并定地名为“三所”,之所以确定在此地定居,正是看中此处大片平原,大块田大块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阳山境内的一块“夹心肉”。从此三所军人远别祖地和亲人,在“三所”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后人为纪念先人出征定居,把每年的正月初六定为“人日”。

御敌古建筑印证历史
  三所人是化兵为民的军人。因此他们在村落布局和古建筑设计方面,仍然保留着军人独特的风格。三所村中有南门、北门、接龙门三个大门,有仆射第、沈屋炮楼、元记楼三座古楼,有8条古巷16口古井等等,如此布局在阳山境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据说这是当时村民从战备角度设计的。因为三所地处平原,四面无遮挡。村中建筑大门、炮楼等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古井古圳是为了保证战争时用水方便。村里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仅仅是古围的建造就花费了5年时间,围墙用三合土夯实,墙上加砌几十公分火砖,高4米,占地约20亩,两层的南北门均有吊桥,南门最大,宽约20米,上层有个关公,围墙东还有个小门,墙中几十米又有个小炮台,墙外种有刺人的大勒,外墙深挖壕沟,是村里最具代表性的防御建筑。
  如今,历经了六百多年的历史,村里炮楼上的斑驳痕迹和弹痕印记依稀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往事:这里,历来就是兵戎相见、兵家必争之地。
  三所龙水井的美丽“泉”说“阳光之山”需配“阴柔之水”,在这大自然孕育的石灰岩山峰里,岩石间的细缝蕴藏着无数的水滴,它们慢慢地渗透,并逐渐汇集成流,最后冲破地表,成为汩汩清泉流出地面。像这样的涌泉眼,在三所龙水井郁郁葱葱的山峦间有数十个,涌泉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依旧长流不息。
  而三所村的天然泉眼也为当时定居在此的村民提供了条件。在阳山县七拱镇三所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七拱镇三所村还是一片苍茫荒野没有人居住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因家乡遭受洪涝灾害四处逃荒,一路饱受饥渴和疾病的煎熬。一日,路经三所龙水井这个地方,由于久未进食,身体极度虚弱,晕倒在地上,就在他迷迷糊糊失去知觉之际,面前出现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原来这女子就是在天界犯了天规而被女娲娘娘打入凡间的水仙子,女娲娘娘下了命令,水仙子必须在人间帮助一千个苦难之人完成一千个愿望才能修炼得道重返天界。这个小伙子正是她下凡间的第一千个而且是最后一个要帮助的人。于是,水仙子对小伙子说,要帮助他完成一个心愿。此时,口干舌燥的小伙子不假思索地说:“给我水喝吧!”水仙子听罢后,轻拂裙纱,脚下顿时出现了一股涌泉,那泉眼如龙头吐水,源源不断,,只见那泉水清澈无比,且有水泡冒出,如水沸翻滚,很快地上流出了一条状如龙身的溪流。小伙子捧起水喝了一口,泉水清凉甘甜,顿感精神振奋,他又急忙连喝几口,这时,饥饿、疲劳、疾病全消失了。水仙子看到小伙子恢复了精神和体力,微笑着腾空而去。小伙子这才突然醒悟,原来这真是天仙下凡。一传十,十传百,周围的乡人接踵而至,争饮此水,把此泉称为仙眼,把此水称为仙水,“阳山仙泉”因此得名。如今,此地的乡民中有多个年逾百岁的长者,据说长寿之方与饮用此山泉水有关。
  从此,三所军队便驻扎在龙水井边,日后“化兵为民”后,不惜远离祖地和亲人,在这水仙子赐给的龙水井边安身立命、繁衍生息。



何 帆 黄宅裕 沈天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