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阳山科普》第三期                           返回



历史回眸"为民请命贬阳山"

  自804年2月到阳山,韩愈在任约1年2个月。被贬之前,他号召有识之士进行文化复古运动,写出了《师说》,奠定一代文化巨人的名声。
  韩愈幼时凄苦,他一岁丧母,三岁失父,由其兄韩会及嫂抚养长大。韩会能文章,对韩愈影响颇大,自小立下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19岁时,韩愈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却又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中连遭失败,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郁郁不得志之际,韩愈振臂一呼,号召有识之士进行文化复古运动,名动天下,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化巨人的基础。不久,韩愈回京任四门博士,后升迁为监察御史。他在教育上厉行改革,革除不学无术之教师,整顿学风,写了《师说》,倡导师道,学风从此大盛,教育呈现出一派崭新风貌。
  唐贞元十九年,民间发生旱灾导致作物减收,百姓食不果腹。《旧唐书·李实传》载:“德宗问人疾苦,京兆尹李实奏曰:今年虽旱,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为揭露京兆尹李实谎报灾情、不恤民困的作为,韩愈以坚正操行为民请命,当年冬向皇帝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今年以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至闻有(百姓)弃子逐妻,以求口食……伏乞特敕京北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
  这篇奏状上呈之后,德宗皇帝李适不仅没有采纳,反而将其贬官至阳山。此为韩愈被贬阳山之由来,唐人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宋人马永卿《懒真子·卷三》、洪迈《容斋笔记·韩文公佚事》论“韩愈阳山之贬”均持此说。
施政有方先治愚
  清康熙年间任阳山县知事的裴振李称韩愈“先生之不幸,盖唐之不幸;唐之不幸,正阳山之幸耳……”
  当时的阳山,尚是丘陵起伏、江流湍急、虎豹出没、哀猿处处、虫蛇遍野、气节失常、毒雾弥漫、瘟疫时发、人烟稀少、吏民忿恨、语言奇异的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从繁华热闹的京城放逐到这个荒芜偏僻的南方小县,让韩愈心理落差很大,惊讶于当地的贫困落后。他自云:“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以出租赋,奉期约。”
  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韩愈入阳山不久,就从最初的郁郁寡欢中解脱出来,整理好心情,过问阳山政事。韩愈在阳山作的《县斋读书》一诗中开头便道:“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哀醒俗耳,清泉洁尘襟……”好山好水使他抛开被贬的失意,恢复了本来的豁达胸襟。
  然而阳山的落后,引发了韩愈的喟叹,他在《送区册序》中曰:“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当时朝廷中官佐遭贬到地方,多以清闲为趣,不理地方政务。而韩愈却像新提拔的官吏一样,亲自从事县政建设,探求治理阳山的方略。经过走访村庄农户,摸清概况,韩愈认为要改变阳山的落后面貌,首推“治贫先治愚”。他在阳山注重教化、宣传德礼、兴学办校、招生授徒,使阳山百姓知书达理,提高阳山的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促进阳山人民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变革,阳山由此风化渐开人文蔚起,出现一派“彬彬儒雅”之景象,始而闻名天下。
  在韩愈之前,史载阳山“惟文风不振,岁科两考应试,童子不过百人”;韩愈到任之后,至清朝,阳山境内考取贡生323名,举人20名,进士6人。后来,韩愈被清康熙年间任阳山县知事的裴振李称之为“先生之不幸,盖唐之不幸;唐之不幸,正阳山之幸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东学使徐琪在《题阳山淇潭志树文社》中记载:“阳邑天下之穷处,开化较迟,自韩文公来宰斯土一洗鸟言夷面之俗,申之以孝弟,泽之以诗书,陶椒渐摩,浸濡鼓舞,而篁竹荒茅之域,,骎骎乎变为衣冠文物之邦矣。”高度评价了韩愈促进阳山的开化、开发和开放的业绩。
  韩愈的开化,让阳山的治学颇具名声。明清时期,阳山的“韩山书院”号称广东四大书院之一,至20世纪初期,康有为的儿子也慕名前来求学,广州、南海等地学子更是数不胜数。
除暴安良得民心
  数个村子的谷种一夜被盗,导致数百农户一年生计无望。韩愈一面广开粮仓救济,同时微服侦查,一举除掉了作恶多端的一伙强盗。
  在阳山期间,韩愈团结当地小吏,打击恶势力,保护好人民的利益,让人民安居乐业,至今阳山民间还流传着他除暴安良的故事。
  804年3月,眼看春季播种将至,一伙强盗却在一夜之间扫荡了数个村子,将数百村民的所有谷子和谷种抢劫一空。陈老汉率众人来到衙门报案,欲哭无泪。
  韩愈知悉后震惊不已。谷种是农民一年生计的依托,强盗们如此猖狂,百姓生活何有宁日?为了让数百被盗百姓能赶上春耕,韩愈马上开粮仓救济。
  当时阳山贫穷,散尽粮仓之谷,仅仅够村民维持半月之炊,加上堆置日久,不适宜做种子。为此,韩愈拿出自己的奉银,到马氏米店购买谷种给百姓度过难关。
  之前官府却一直未加以追剿,养成大患。韩愈于是带着一众衙役连续数天上山搜寻,但未能找到强盗们的踪迹。
  一日,陈老汉来报,称在马氏米店购买的谷种与自家被抢的一样。原来,农人没有铁制米仓,为防谷种被鼠咬虫蛀,便拌以草木灰储存—而马氏米店的谷种正是拌有草木灰的。
  闻此重要线索,韩愈微服前往马氏米店侦查,发现店主说起谷种时含糊其辞,一会说店家自备,一会说广州府购得。韩愈果断叫衙役带其回衙门审问,摸清了底细:原来店主系马氏兄弟二人,一人掌店,一人上山为贼,伙同一众歹人专门抢家劫舍,若抢得稻谷,便运到米店销赃。
  有了店主招供,韩愈精心部署围剿,一举将这伙强盗全部捉拿归案,为阳山百姓除了一害。
改变狩猎兴农耕
  韩愈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工具。教人耕织、重视农田水利兴建、改良农作物品种。结束了阳山“刀耕火种”的生活形式。
  阳山地区是石灰岩地貌,垦荒比较困难,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唐时阳山百姓,过的还是半狩猎半农耕生活,即所谓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极其落后,农作物收成低下。
  韩愈在任期间,常深入到农田查看,亲身参与农民劳作。他的诗作《远览》:“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充分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爱民亲民的贤令襟怀。
  为了发展农业富民,韩愈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农耕工具带到阳山,教人耕织、重视农田水利兴建、改良农作物品种等,推广先进的间种、套种、一年两熟等农耕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治理阳山期间,韩愈建章立制,整顿秩序安民。一方面制定乡规民约,整治社会秩序,使阳山百姓懂得按制度规约出租赋、奉期约;关注民生,致力为百姓排忧解难,如整治连江河道,修筑县城街道,解决阳山百姓行船难、行路难、过渡难等问题。
  韩愈在阳山的政绩,在历代文人造访阳山所作的“景韩”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户不闻诗书”到“入耳有弦歌”,从“猎食薄耕稼”、“日惟追獐麝”到“务本习渐移、农桑米无价”、“从禽废弋射”(清·万承风);加上有弦乐为欢,真可谓是“左迁来岭表,山城修百政……宣化期年间,膏泽万家庆”。(清·符翕)
  自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中旬来到阳山任所,至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初遇赦离任北归,韩愈在阳山约1年两个月。同时代人李翱云:“政有惠于下,及公去,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新唐书·韩愈传》则记载韩愈在阳山“有爱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