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8日《阳山科普》第四期                           返回



常吃零食危害健康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在现代人的饮食中,除了一日三餐,零食也是休闲时必不可少的美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食品所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60%以上3~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都吃零食;多数成年人聊天、看电视、休闲时也离不开零食。零食虽好吃,但也隐藏着诸多隐患,甚至不知不觉中成为可怕的健康杀手。
不合格食品中七成是零食
  生活中的“零食族”大部分是孩子和中青年女性,买零食通常首先考虑是否好吃,却很少关注质量和卫生问题。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姜微波表示,他领导的课题组曾对北京食品安全办2008年1~7月抽检食品进行过分析统计,结果发现,150多个安全指标不合格的批次中,近七成是零食。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2009年10月~2010年1月的食品抽查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几乎每周公布的不合格食品“黑榜”中都有零食,主要包括:各种话梅、杏肉、地瓜干、菠萝干、瓜子、牛肉干、鱿鱼丝、海苔、风味肠等。
零食暗藏五大隐患
  不合格零食中含有的有害成分、超标的添加剂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通过对抽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五大最常出现的零食隐患。
  色素过量。一些食品生产单位为了追求小食品的“相貌”好看,往往过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比如膨化食品、糖果等。但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的风险高于天然色素,消费者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色素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会造成腹泻等症状,尤其对儿童的健康发育危害很大。
  防腐剂超标。食品防腐剂是保证食品在运输、储存时的防腐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如苯甲酸、山梨酸钾和亚硝酸盐等,摄入过多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骼生长,危害肾脏、肝脏的健康。
  糖精过量。为了提高甜度,在蜜饯、雪糕、糕点以及饼干等食品中可能加入过量糖精,带来肠胃不适,也会引起肝脏代谢问题,糖精钠经水解后还会形成有致癌威胁的环乙胺。
  高盐、高糖。话梅、豆腐干等零食中含有大量的盐或糖,会增加肾脏负担,并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威胁。在欧美市场上,注明“不含糖”、“不含盐”的食物会更受欢迎。
  大量反式脂肪酸。市场上大部分糕点、冰淇淋、饼干配料表中都含有“植物奶油”和“植物黄油”,这其中就含大量反式脂肪酸,过多摄入会损害少年儿童的智力、危害心脏,还会导致不孕。
健康享受零食
  零食虽然有隐患,但并非不能吃。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物化学室主任杨月欣给出了健康享受零食的建议。
  杨月欣表示,可以作为零食的食物能分成10大类,分别是糖果类,肉类、海产品和蛋类,谷类,豆及豆制品类,蔬菜水果类,奶及奶制品类,坚果类,薯类,饮料和冷饮类。每一类零食都可以划分为3个推荐级别,人们可以根据其级别选择该吃啥,吃多少。
  可经常食用:指营养素含量丰富,同时多为含有低脂肪、低盐和低糖的食品或饮料。如新鲜水果,包括可生吃的黄瓜、西红柿等;一些未经过盐等处理的坚果,如花生、松子、开心果等。
  适当食用:营养素含量相对丰富,但含有或添加中等量脂肪、糖、盐等的食品或饮料,如牛肉片、黑巧克力等。
  不推荐食用:含有或添加较多量脂肪、糖、盐的食品或饮料,提供能量较多。经常食用这样的零食会增加超重与肥胖、高血压以及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如高糖蜜饯、油炸食品等。



(唐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