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5日《阳山科普》第八期
返回
小心别中了体检的“埋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健康体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公司,甚至一些私营企业都开始主动安排职工体检,同时,自费体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社会上正悄悄涌动着前所未有的体检热潮。但是对于体检你还有多少未知的事,还有多少你以为自己知道了却知道错了的事呢?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体检机构越来越多,进行定期体检的人也越来越多,体检项目更是琳琅满目。但是,大家对体检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及时更正。
误区一 健康体检等于疾病检查
健康体检和疾病检查是两回事,健康体检是在人未出现疾病症状前作的定期全面检查,它不是诊断而是一种筛检,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潜在的病变,如高血脂或糖尿病等,以便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理论上应该是身体没有明显异常的人。如果已经感到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就应该直接到医院的相关科室就诊,进行疾病检查,而不是健康体检。
误区二 体检项目越多越贵越好
有的人认为体检越频繁越好,体检项目做得越多越细越保险,这样能保证疾病的早期发现。于是,不少体检中心推出了一系列高档体检套餐,项目有的甚至多达百项以上,用尽所有的高端仪器作检查,包括多普勒、彩色超声波、超薄细胞检测、肿瘤项目检查等,有人甚至不惜花上万元做一次PET-CT进行全身检查。其实,体检并非项目越多、越贵越好,高科技影像检查也有其局限性。例如,检查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传统超声波的准确度要比核磁共振高。而且,目前还存在一些过度体检的倾向。比如CT、核磁共振、胃镜、肠镜等,这些检查只是针对特定人群或者在一般体检中发现有某些疾病倾向的人进行的进一步检查,普通体检者并不需要。
体检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体检机构的设备精确度、体检医务人员的技术实力、体检机构的后续服务等多个方面, 因此建议大家到正规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这样可以极大地方便某些体检者后续的治疗、随访。
误区三 没生病=健康=不用体检
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这两种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亚健康和亚临床状态。因此,对身体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身体是否已经处于亚健康或亚临床状态,以便及早干预,终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在此提醒大家,健康人群每年体检一次即可,而处于亚临床状态的人群,有一些检查每年只进行一次是不足以掌握自己健康状况的,应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查。如有乳腺增生、宫颈糜烂病症的女性,每半年就应复查一次。
一般的体检包括外科、内科(血压、心电图、B超)、耳鼻喉科、眼科、妇科以及X线等项目,而对于一些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代谢异常的人群以及特殊工作环境的人群,除了常规的检查项目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特殊检查。例如,有糖尿病家族史或上次检查血糖值处于正常参考值边缘的体检者,除了要进行空腹血糖的检查外,还应检查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值;而有家族癌症史的体检者(尤其是父辈、母辈患有癌症)更要注意进行相关的肿瘤筛查;长期
处在充满灰尘环境的人,就应特别注重肺功能和呼吸道功能的检查;有抽烟习惯的人,就应特别注重肺部X线透视检查;办公室一族应特别注重颈椎、腰椎等方面的检查。
误区四 一般体检没有用
现在,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检,但也有很多人对于常规体检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因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刚刚参加完体检没多久,而且大部分指标都“正常” 的人,突然患上了癌症或是发生了心肌梗死。体检真的无用吗?其实,大家只是把体检的作用扩大化了。体检并不能检出所有的隐匿疾病,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目前常规体检项目中,对心脏功能的检查一般靠心电图来检测。心电图只能检测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急性或陈旧性心梗等显性的、处在发病期的心脏疾病,而对于隐性的冠心病等早期心脏疾病的检出率却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