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5日《阳山科普》第八期
返回
夏秋之交须防七种病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转凉,日夜温差开始加大,是各类疾病的多发季节。具体来说,以下7种病夏秋之交应特别予以预防。
1.感冒 夏秋之交,天气忽热忽凉,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因此,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劳逸结合,增强机体抵抗力。
2.气管炎 秋季是慢性气管炎的高发期,患者往往对气候的变化较为敏感,且适应性差,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的致敏物较多,这也是诱发气管炎的病因之一,因此要针对气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积极配合治疗,避免与致敏物接触。此外,良好情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3.胃病 每到秋季,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此外,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导致胃病的复发。
4.关节炎 进入秋季,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又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
5.秋雨病 秋天下雨,气压低,湿度大,可对人的血压、尿量等产生影响,使有些人出现沮丧、抑郁情绪。湿度大的天气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会大大增加人体患伤寒、痢疾、各种消化系统及皮肤病的机会。克服秋雨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方面要加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应根据天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6.皮肤感染 秋季,皮肤易被病原寄生虫和蚊虫叮咬,出现红肿且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疹)等。所以,被蚊虫叮咬之后切不可抓搔,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消肿止痒。
7.肺炎 入秋时节,因湿度降低而出现秋燥,而秋燥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肺部。因此,应积极加强锻炼,增强肺功能,预防肺炎的发生。饮食方面调养也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应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萝卜等,以增强肺部的水分。